加热对尖吻蝮蛇蛇毒及其组分免疫原性及生物毒性的影响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max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清疗法是治疗被尖吻蝮蛇咬伤患者严重症状的最主要方法。目前国内生产和供应的抗尖吻蝮蛇血清制品主要有三种类型: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液状抗蛇毒血清,成都军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生产的冻干抗蛇毒血清粉剂,台北国立预防医学研究所生产的抗蛇毒血清冻干粉。临床应用的抗尖吻蝮蛇蛇毒血清是通过用甲醛或戊二醛脱毒后的尖吻蝮蛇粗毒免疫动物(马或骡)来制备的。虽然用甲醛或戊二醛处理的原毒能使免疫动物产生高低度的抗血清,但是反复用含有少量甲醛或戊二醛的溶液免疫动物不可避免地造成马的损伤。好的蛇毒减毒方法,必须使减毒后的毒素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和较低的毒性,并能产生高效价的抗血清。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蛇毒脱毒的技术被报道:Bicalho et al.用氯化碘溶液滴定原毒[4];Freitas和Frezard用脂质体包裹响尾蛇毒素原毒来减毒;很多学者研究用γ-射线照射毒性蛋白减毒;Saetang等人用选择性热变性来减毒。每种技术都有它的优缺点,如用γ-射线照射会不仅有辐射伤害而且需要昂贵的仪器,脂质体包裹的工艺比较复杂。相比之下,加热减毒是最简单的脱毒技术。特别对于分子量小于25kDa的蛋白,加热减毒能明显减低其生物毒性却不改变其免疫原性。在制备血清抗体时,选择最佳的热变性温度以求最大的保持蛋白免疫原性和减低其生物毒性,是制备高效价抗体的一个前提。   目的:   将尖吻蝮蛇蛇毒按分子量大小用凝胶分离成大小不同组分,评估不同温度加热对不同组分免疫原性及生物毒性的影响,并且进一步研究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求选择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抗原减毒方法和免疫方案。   方法:   一、尖吻蝮蛇毒的分离纯化   用Sephadex G-50凝胶层析按分子量大小分离尖吻蝮蛇毒,分别收集洗脱峰,冷冻干燥。测定各组分的LD50和出血活性。   二、各组分最佳减毒温度的确定   1、测定原毒及各组分出血活性随加热减毒温度升高的变化。   2、测定原毒及各组分免疫反应性随加热减毒温度升高的变化。   3、根据免疫反应性和出血活性,确定个样品的最佳减毒温度,即在此温度加热处理后,其出血活性明显下降,而其免疫反应性无明显改变。   三、最佳减毒温度处理后样品生物毒性的变化   1、比较原毒及组分加热前后致死活性(LD50)的改变。   2、比较原毒及组分加热前后出血活性(MHD)的改变。   3、比较原毒及组分加热前后肌肉毒性(CK)的改变。   4、比较原毒及组分加热前后溶膜活性(YFOT)的改变。   四、尖吻蝮蛇组分(峰1与峰2)之间的协同作用   1、将等量尖吻蝮蛇毒组分分别分开或混合肌肉注射于小鼠后退腓肠肌后,记录每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   2、将等量尖吻蝮蛇毒组分分别分开或混合肌肉注射于小鼠后退腓肠肌,90min后取血测量各组小鼠血清平均CK值。   五、抗尖吻蝮蛇血清抗体的制备   1、将加热减毒后组分分开注射免疫(峰1/峰2组)和混合注射免疫(峰1+峰2组)豚鼠,制备抗尖吻蝮蛇IgG,以未加热原毒免疫动物作为对照。   2、检测各组血清抗体效价和中和保护动物能力(ED50)。   六、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SPSS软件等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结果:   1、用凝胶层析将尖吻蝮蛇毒分为3个组分,分别命名为峰1、峰2和峰3。根据电泳迁移率计算分子量,峰1的主要由分子量大于21kDa的物质组成,峰2则主要由分子量小于21kDa的物质组成,峰3主要为分子量约为30kDa的物质组成。峰1和峰2具有较强的毒性,而峰3毒性较低。由于峰3产量少,且结构特殊(在分子量小的峰2之后被洗脱出来),故不对其进行加热减毒的研究,而通过对其理化特性作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其主要成分为碱性磷酸酶,且纯度在95%以上。   2、原毒、峰1和峰2的最佳减毒温度分别为60℃、55℃和60℃。通过最佳减毒温度加热处理后,其生物毒性(致死活性、出血活性、肌肉毒性和溶膜活性)明显下降,而其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却能很好的保持。   3、当峰1与峰2混合后注射于小鼠腿部腓肠肌,其平均存活时间明显缩短,而且血清CK值则明显高于分开注射组小鼠。   4、间接ELISA结果显示,未加热原毒免疫豚鼠所得到的抗体滴度高于加热组分免疫豚鼠,峰1/峰2组的抗体滴度又高于峰1+峰2组。但是,动物保护试验显示,峰1/峰2组的ED50数值最小,即需要最少剂量的血清就能中和挑战剂量的蛇毒。未加热原毒免疫的血清ED50明显高于减毒后成分免疫动物的血清。   结论:   1、将蛇毒按分子量大小分成不同的组分,对不同组分选择合适的减毒温度以求明显减低其毒性的同时,不影响其免疫原性,这样能制备高效能的抗体。   2、在制备抗蛇毒IgG时,对存在协同作用的组分,采取分开注射于不同位置免疫动物,这样能制备更高效价和保护性能的抗体。   3、用卵黄溶膜检测装置可以精确的检测蛇毒或其他生物毒素的溶膜活性。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AFM)和转基因技术研究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表面超微结构、相互间的连接结构及其相关功能。材料和方法:取新生12小时以内的C57小乳鼠,在无菌条件下
目的:   建立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探讨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与大脑皮质区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关系,采用药物进行干预,然后探讨药物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作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inn)的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种植非常的广泛。油茶树结出的果实可榨食用油,是世界四大木本植物油之一,故称之为油茶。油茶中的主要成分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且含量能够达到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与橄榄油相比维生素E含量则高出一倍,与普通食用油相比营养价值更高。油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
目的:   检测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endothelial cells,HRECs)在中高糖、高糖、缺氧情况下增殖的情况以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五种亚型(α、δ、ε、
Loloatin C是从热带海洋细菌的实验室培养物中发现、分离得到的环十肽化合物,大量实验结果显示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均表现出很好的活性。前人通过滑动图窗的方法将Loloatin C分为南、中、北三个环六肽,成功合成得到环肽,并进一步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发现药核是包含–D-Tyr-Pro-Trp-D-Phe-片段的环状化合物。我们采用固相及液相合成法,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包含–D-Tyr-Pro-T
目的:比较研究雷沙吉兰(Rasagiline)透皮贴片与雷沙吉兰口服片剂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特征,为制定雷沙吉兰透皮贴片临床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雷沙吉兰的浓度。选用Xterra?RP18(4.6×100 mm,3.5μm)色谱柱,流动相由乙腈与含0.01%甲酸的20 mmo L·L-1醋酸铵水溶液组成,梯度洗脱,流速为1 m L·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