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O和血EOS在疑似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86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哮喘疑诊患者中FeNO和血EOS的分布及其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哮喘的疾病特点是反复出现的呼吸道症状和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全世界大约有3.58亿人受到该病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患者仍未明确哮喘的诊断,诊治的不及时导致他们工作效率下降,生活和心理状态也受影响。诊断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哮喘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而被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推荐的几种客观检查手段各有不足:如检查流程复杂、需要患者良好的配合、检查时间长、检查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常用的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provocation test,BPT)和支气管舒张试验(bronchodilation test,BDT)。因此,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哮喘诊断方法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多数哮喘是一种由2型T辅助性细胞(T-helper 2,Th2)驱动的炎症性疾病,即使是中到重度的持续性皮质类固醇难治性哮喘(也称为低Th2型)也具有高Th2的特点。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和血嗜酸性粒细胞(blood eosinophil,B-Eos)计数被认为是Th2炎症的生物标志物。作为简便易用的生物标志物,尽管FeNO和B-Eos计数的确切特征以及它们在哮喘诊断中的作用仍有争议,但它们的辅助诊断效能仍具有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联合检测能否用于识别部分哮喘客观测试阳性患者,以使他们避免进行复杂的哮喘客观测试。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哮喘疑似患者,共筛查到7463例。将2349例数据齐全的患者(同时有FeNO、B-Eos计数和肺功能数据)纳入队列研究;其中,根据反复出现的呼吸道症状和支气管激发或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807例患者被临床医生诊断患有哮喘。而后通过串联实验,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依据两种生物标志物的推荐诊断界值,将研究队列分为:A组(高FeNO、高B-Eos计数,n=395例)、B组(高FeNO、低B-Eos计数,n=354例)、C组(低FeNO、高B-Eos计数,n=273例)、D组(低FeNO、低B-Eos计数,n=1327例)。进而比较不同组间哮喘客观测试阳性和肺功能减退的风险,并在不完全数据组验证所得的结论。研究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FeNO用于预测阳性哮喘客观测试的最佳界值为38 ppb,B-Eos为203个/微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无统计学差异(0.745 vs.0.728,P=0.212);通过logistic模型联合两种生物标志物的AUC略有增加(0.768 vs.0.745或0.728,P<0.001)。随着FeNO或B-Eos计数的逐渐升高,客观测试阳性的优势比也逐渐增加(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P<0.001)。进一步分析串联试验下FeNO和B-Eos不同阈值的组合,发现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水平中度升高时(FeNO>40 ppb且B-Eos>300个/微升),可以预测哮喘客观测试阳性,因为此时的诊断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大于10。当选择2017年至2019年的数据作为内部验证数据集时,上诉结论得到了验证。研究结论:单独检测FeNO或B-Eos计数不足以准确预测哮喘客观测试结果。当可疑哮喘受试者的生物标志物中度升高时(FeNO>40 ppb且B-Eos>300个/微升),可以预测哮喘客观测试阳性,进而使这部分患者避免复杂的哮喘诊断试验,特别是哮喘客观测试不可及时。第二部分FeNO和血EOS对哮喘患者AHR程度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通常与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有关。它的特征是具有可变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嗽,胸闷,气急和喘息,这些症状随时间不同而强度可变。为了避免诊断不足,过度诊断或误诊,需要进行客观检查以确认哮喘的诊断。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methacholine challenge test,MCT)是哮喘诊断的常用方法,该检查灵敏度高、可靠性好。此外哮喘控制不佳通常会伴有较高程度的AHR,当哮喘病情改善时,AHR程度会降低。但是,AHR的程度却很难确定。这是因为MCT检查非常耗时,有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通常在基层医院中也无法开展。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确定AHR的程度、监测哮喘病情的变化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研究目的:分析FeNO水平和B-Eos计数对哮喘患者AHR程度的预测价值,并探索AHR严重程度的预测模型。研究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首诊为哮喘的患者1347例,将其中520例具有FeNO和B-Eos的纳入主要研究人群。依据MCT中乙酰甲胆碱累积剂量,将患者分为重度AHR组(MCT为中度或重度阳性,n=183)和轻度AHR组(MCT为极轻度或轻度阳性,n=337)。然后分析两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最后绘制重度AHR风险的列线图和森林图。研究结果:重度AHR组的FeNO和B-Eos均高于轻度AHR组(73 vs 36 ppb、394 vs 243个/微升,P<0.001)。Logistic回归示年龄、性别、FEV1/FVC、B-Eos、FeNO为重度AHR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它们纳入回归模型,其灵敏度为49.7%,特异度为87.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独的FeNO或B-Eos(0.797 vs 0.715或0.644,P<0.001)。重度AHR风险的亚组分析示:随着FeNO或B-Eos的增高风险逐步增高(趋势检验P<0.001);女性的风险为男性的1.57倍(P=0.041),而低FEV1/FVC组(<70%)为正常组的3.38倍(P<0.001)。研究结论:在哮喘患者中单独的FeNO或B-Eos对重度AHR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效能,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构建的列线图可以用于预测重度AHR的概率。
其他文献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文章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探讨了二十四节气在地球运动、气候与天气、农业、地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指出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二十四节气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位
学位
研究背景化疗作为目前临床上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中常产生化疗抵抗(或称耐药),造成治疗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抵抗机制是肿瘤的血供不足,造成肿瘤内释药不足。目前临床上对于乏血供肿瘤化疗抵抗的问题尚无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法。前期研究发现,机械指数(mechanical index,MI)低于0.3的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可暂时性增加肿瘤的局部血流灌注,这或许可以改善肿瘤的乏血供状态,但尚未
研究背景和目的:血管受损出血后,机体立即启动凝血系统,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级联反应产生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使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整个过程需要凝血、抗凝以及纤溶系统共同参与。生理情况下,机体的这三大系统包含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受多种凝血因子、凝血相关蛋白调控保持动态平衡[1]。凝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紊乱都可能导致异常的
研究背景:肺癌是当前第一大癌症杀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肺癌发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易于侵袭和转移,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即为中晚期,疗效及预后差。肺腺癌致癌基因复杂且具有异质性,靶分子的研究对肺腺癌的精准治疗十分关键。因此,探索肺腺癌生物标志物成为研究的焦点和重点。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蛋白1(Breast cancer anti-estrogen resistance-1,BCAR1),属Cas蛋白家族成
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被报道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现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化学栓塞和多激酶抑制剂。然而,由于其高复发及转移率,HCC通常预后不良。肝癌中存在一小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特征的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与非肿瘤干细胞(Non-cancer ste
学位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WHO预计2030年其将成为第五大致残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室内室外环境污染的增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该病在全球呈逐年迅猛上升的趋势[1-4]。COPD患者常常因为呼吸道感染、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当慢阻肺患者合并II型呼吸衰竭时,其行动能力将受到限制,导
实验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主要的糖尿病类型,T2DM患者并常伴有血脂异常。糖尿病性心肌病是T2DM患者在没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出现的心功能障碍,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缺乏针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有必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