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的技术裂变和再革命如火如荼,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全面发展和应用,更加扩张了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全面占领和改变了现有的传播结构和传播格局,随之而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公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以及新闻生产机制的革新,给新闻传播带来颠覆性冲击和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新媒体思维及其相应的运作形式将对传统的报道观念和传播路径形成一种倒逼效应,注入强大的活力,带来强劲的改变。网络报道与对话、微博、微信等社会化传播平台所建构的沟通性、高度参与性、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传通方式,个性化、去中心化、互动化的网络机制使话语权更加普世,个体属性更加被重视,文化背景更加多元。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也被重新定义,“调查性报道”这一传统媒体的重头报道形式也随之面临多重困境。网络使新闻生产的边际成本日益廉价,而调查性报道是采访过程最复杂、难度最大、投入最多,同样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种,怎样将这种对社会干预性最强的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继承、创新需要从业者的思考,承载的形式可以不同,但是内容需要留下,媒体的基本社会职能才不会缺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少领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这些痼疾和体制更需要调查性报道这样一种冷静、客观而深入的报道样式,破析社会问题和时代难题,发挥媒体的社会瞭望功能,提升媒体报道的影响力。本文以作者所做的调查性报道《富士康夜生活》为基础案例,解析了新时代媒体报道方式的变化,调查性报道在网络围观效应下的发展现状和变革方式,分别运用了抽样分析、个案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分别讨论网络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及成因,新媒体对调查性报道的借重与促进作用;新媒体环境中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意义,网络围观效应的特点及其与调查性报道互动机制,网络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现状和变革。其中着重分析了调查性报道的网络化生存及其现实改变,调查性报道的网络议程与传统议程设置间的关联与冲突。以期对今后的传统媒体转型以及其与新媒体融合中的调查性报道的转型与发展进行机制性透析,提供对策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