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土壤水分响应的研究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ssp.sinensis)是典型的克隆植物,能依靠“生理整合”和“觅养行为”适应干旱的环境,并通过克隆生长而“独木成林”,在森林草原区、干草原区及半荒漠区形成了茂密的群落。但是,由于以往的研究均以单一分株为对象,忽视了克隆分株之间联结的生物学意义,难以全面揭示其生态适应对策。本文以植物克隆生长调节理论和研究法为依据,探讨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强度与克隆子株分布格局、克隆生长型与形态可塑性、种群生物量及其分配、种群结构等特征对土壤水分的响应规律,期望丰富沙棘及木本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并为中国沙棘造林立地选择、沙棘林植被恢复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中国沙棘克隆种群通过子株出生调节对土壤水分资源供应水平做出响应。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中国沙棘通过产生更多的子株来提高克隆的适合度、降低克隆的死亡概率,因此具有竞争和进化上的优势。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水分首先用于母株的存活与生长,不能满足克隆生长的需要,因此子株数量少,克隆面临较高的死亡危险。 (2)中国沙棘克隆种群通过子株生长格局的改变对土壤水分条件做出响应。随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中国沙棘克隆子株分布近似“聚集型”的生长格局,有利于占据生存空间和充分利用生境资源,并提高排斥其他物种侵入的能力;随土壤水分条件的降低,中国沙棘克隆子株分布近似“游击型”的生长格局,有利于促进克隆尽快地越过不利的生境斑块,提高子株生长在有利生境斑块的概率,同时使克隆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占据和获取必要的生境资源,避免克隆内部分株之间的竞争。 (3)中国沙棘通过子株克隆生长型的改变对土壤水分条件做出响应。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强度大,克隆内蘖的死亡率高,子株多呈单轴型生长,以提高在异质生境中的存活和生长概率,促进克隆形成稳定的分株大小级结构,进而提高整个克隆种群的稳定性;在土壤水分资源较差的情况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强度小,克隆内蘖的死亡率低,子株多呈合轴型生长,以利于克隆种群在条件适宜时尽快占领生境空间,提高对生境有限水分资源的充分利用。 (4)中国沙棘通过形态可塑性的变化对土壤水分条件做出响应。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通过迅速的高径生长和树冠生长来扩大营养面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从而保证自身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中国沙棘克隆子株通过降低生长量保证自身的存活,以便维持克隆的持久性。 (5)中国沙棘通过种群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变化对土壤水分条件做出响应。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中国沙棘克隆种群有较高的生物量;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的生物量较小。在地下生物量的再分配中,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提高,克隆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克隆器官的生长,为产生更多的子株提供物质基础,从而提高克隆的适合度。 (6)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的年龄结构(高度级结构)因生境水分资源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动态变化。水分资源较好时,克隆种群年龄级(高度级)多、各龄级(高度级)分株数多,年龄结构(高度级结构)倾向于增长型或稳定型,种群增长率和稳定性程度较高;水分资源较差时,克隆种群年龄级(高度级)少、各龄级(高度级)分株数少,年龄结构(高度级结构)倾向于衰退型,种群增长率和稳定性程度较低。种群响应于生境水分资源水平而形成的这种大小等级结构,能够降低因克隆内混乱竞争所导致的负作用,有利于种群动态的形成,进而促进克隆的持久性和种群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1998年Ebbesne小组首先在试验中发现,用一束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具有亚波长周期性小孔阵列的金属薄膜时发现,在某些特定波长的光波入射时会出现极强的异常透射现象,从此带有亚波
图像配准是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随着多光谱多传感器成像技术的发展,图像的配准变得愈发重要。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都具有各自独有的特征,所展示出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单词是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单词量掌握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笔者在高中词汇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策略,有效地提高了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03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目前仍有部分教师机械地沿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反复拼
声表面波SAW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因此近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与其相关的电路集成设计直接关系到检测的精度和稳定性,从而对其系统的研究有着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