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相互渗透,可能造成民族文化的衰退,可能不利于国民对本民族文化保持认同感和归属感。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需要对这些问题予以应对,而课程,作为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因素,应该是回应这些问题的第一阵地。美国的希尔斯针对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因文化冲突造成的价值体系混乱时,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文化素养理论的内涵、特点、心理学机制的阐述和分析,说明了在美国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要确保交流的效率、加强社会的内聚、促进社会的公平,都必须培养年轻人具有代际间可共享的大量的背景知识,即文化素养。
第二部分通过对核心知识课程的内涵、知识观、教师观、产生背景、实施成效的阐述,说明了核心知识课程是一种能够增进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学业提高的课程改革运动。
第三部分从希尔斯的自我评价、拥护者和反对者三方的评价说明了希尔斯是-个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改革实践对多民族的美国促进社会内聚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第四部分通过对核心知识课程与我国国家课程的差异性和共性的比较分析,探索对于我国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国家课程,希尔斯的理论和实践在促进民族精神内聚、加强本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重要借鉴意义。
其中,对文化素养的心理学机制的阐述和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之处,这部分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了文化素养符合人们阅读、交流的认知规律,只有提高个体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实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