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和目的湿粉类食品包括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在大米等淀粉质制品中较常见,可引起呕吐型或腹泻型食物中毒,且由于其能产生芽胞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导致常规清洗程序可能对其无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湿粉类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污染现况、可能污染来源、毒力特点,结合添加剂抑制效果,为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建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湿粉类食品包括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在大米等淀粉质制品中较常见,可引起呕吐型或腹泻型食物中毒,且由于其能产生芽胞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导致常规清洗程序可能对其无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湿粉类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污染现况、可能污染来源、毒力特点,结合添加剂抑制效果,为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建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集2019年10月~2020年9月广州市销售阶段的湿粉类食品,同时采集其使用的原料和相应生产阶段的食品,进行蜡样芽胞杆菌定量检测和鉴定,以掌握污染现况并探究主要污染来源。使用多重PCR和结晶紫染色法分析蜡样芽胞杆菌菌株的毒力特征。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4种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行复配试验,研究不同食品添加剂比例对蜡样芽胞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1.广州市湿粉类食品销售阶段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43.17%(60/139),不同时间段的污染状况无差异,销售阶段食品污染量超过风险阈值(105 CFU/g)的占3.60%(5/139);生产阶段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50.00%(16/32),不同阶段间污染状况无差异。大米、小麦淀粉、玉米淀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93.75%(30/32)、70.59%(12/17)和 66.67%(2/3),可能是主要污染来源。2.一共收集到102株湿粉类食品和原料分离的蜡样芽胞杆菌,携带cesB基因的占2.94%,均来自于食品本身;携带的肠毒素毒力基因以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nheC(82.35%)、肠毒素bceT(75.49%)和entFM(84.31%)为主,提示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有较高的致腹泻性。菌株中强、中、弱生物膜形成能力占比分别为35.29%、26.47%、38.24%,呕吐型菌株中强成膜能力1株,弱成膜能力2株。3.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对蜡样芽胞杆菌的生长繁殖无抑制作用;柠檬酸、ε-聚赖氨酸、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芽胞杆菌的MIC为1.0mg/mL、0.05mg/mL、0.075 mg/mL,复配最佳配比:ε-聚赖氨酸0.025 mg/mL、乳酸链球菌素0.038 mg/mL、柠檬酸 0.125 mg/mL。结论1.广州市湿粉类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较为普遍,在当前行业整治的前提下,销售环境未表现出有影响作用,原料大米和原料淀粉可能是主要污染来源。2.菌株致腹泻型食物中毒的风险较高,也有一定致呕吐型食物中毒风险;菌株在生产设备附着并增强毒性的可能性较强。3.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对蜡样芽胞杆菌菌株无抑制作用;柠檬酸、ε-聚赖氨酸盐酸盐、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芽胞杆菌抑制效果较好,并通过复配试验筛选出最优复配体系。
其他文献
背景慢性肾脏疾病(CKD)在全球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被认为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影响全球约8%~16%的人。尽管CK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其治疗方法仍然是有限的。透析通过清除血液中的某些代谢废物,可部分替代肾脏滤过功能,但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当CKD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时,肾移植是唯一的治愈手段,但供体器官的短缺和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原
背景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全世界范围内肥胖人数的增加,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截至2019年,中国30-69岁人群中23.6%患有OSA,8.8%患有中到重度OSA。在外科,行择期手术的患者中,成人OSA的患病率为10%-20%,减脂手术中OSA的患病率高达70%,而这部分患者中未被诊断的中、重度OSA患者比率又高达50%-95%。已有大量研究表明,OS
背景大豆皂苷Bb是存在于大豆中的皂苷类化学物,具有降低胆固醇、肝保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但有关其在体内吸收、代谢与排泄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阐明,而这也是研究大豆皂苷Bb发挥生物学活性机制的理论基础。目的本研究主要以大豆皂苷Bb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SD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情况并建立体外Caco-2细胞吸收模型,进一步研究大豆皂苷Bb在肠道的吸收特性,为阐明大豆皂苷Bb的生物学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
背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激活所致,皮损为沿单侧外周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显著神经痛。病毒再激活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带状疱疹的发生存在种族及遗传易感性。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是一种Th1型细胞(helper T cell,Th)因子,在细胞免疫
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患者相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发生心脏代谢病(Cardiometabolic disease,CMD)如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风险明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十的泌尿系统恶性上皮肿瘤,其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在男性肿瘤患者中排名第七,在女性肿瘤患者中排名第十七。膀胱癌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这些基因的改变导致膀胱癌细胞异常增殖,并侵袭到身体的其它部位。近年来,随着对膀胱癌的研究不断加深,人们对膀胱癌的认识不断提高,治疗手段也在进步。但是,膀胱癌治疗后容易复发的问题导致预后不良。因此,研究膀胱癌增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脑肿瘤。尽管采用手术切除,放化疗等高强度治疗手段,患者预后仍非常差,五年生存率仅有4%-5%,我们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的研究表明Src家族激酶(SFKs)可能是GBM治疗的有希望的分子靶点。SFKs参与调节细胞增殖、生存、侵袭和血管生成等生理过程,在GBM中高表达且过度激活,SFKs信号通路的失调在GBM中诱导多种致瘤作用,
背景及目的心脏骤停(CA)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我国院外心脏骤停(OHCA)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影响OHCA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因素有许多,但相关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有研究显示,OHCA存在性别差异,推测雌激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OHCA性别差异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郑州地区OHCA成人患者数据,来探索郑州地区OHCA现状、ROSC预后影响因素,及
背景:X染色体的长度约占人类全基因组的5%,但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比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对复杂疾病的影响更大。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生物学机制不同,使得X染色体上的关联分析方法比常染色体复杂很多。虽然目前已有较多的考虑X染色体失活(XCI)或剂量补偿效应的关联分析方法被提出,但这些方法是基于单位点的分析;当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较多时,由于多个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LD),基于单位点的X染色体关联分析方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首位。70%患者就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研究发现,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药物可能起到协同抗肿瘤的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降低肿瘤血管渗透性,从而增加化疗药物到达肿瘤的浓度。安罗替尼是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阻断多个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且具有抗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