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探讨搜风消暗瘀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参考文献方法,选取6周龄左右的12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成6组,即搜风消暗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哮喘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将SD大鼠置于模拟昼夜变化(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的清洁室内,温度20~26℃,湿度50~70%,所有大鼠饲养一周后开始实验。搜风消暗瘀方组、哮喘模型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第1天以卵清蛋白和氢氧化铝各100mg另加生理盐水至1ml混合液,1次腹腔注射致敏,使大鼠处于致敏状态;第15天起予以每天超声雾化吸入2%卵蛋白溶液,每次持续20min,每日1次,以大鼠出现呼吸深度加深、频率增快、口唇颜色发绀、腹肌痉挛、点头呼吸或者站立不稳等表现为模型建立成功的标志,连续造模3周,以维持大鼠的哮喘症状。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及雾化均采用等量生理盐水。在每次致敏雾化激发前30min开始灌胃,搜风消暗瘀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搜风消暗瘀方浓缩液等容灌胃,地塞米松组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等容灌胃,哮喘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等容灌胃,共21天。实验第36天取血及肺组织,最后检测以下指标:1.采集各组大鼠血清,用ELISA法测定干细胞因子(SCF)水平,血清总IgE水平;2.取材各组左上肺Ⅱ级支气管外周肺组织标本,做组织切片,HE染色,行光学显微镜检测,观察并比较不同组别的肺组织炎性改变程度;3.取各组左下肺组织标本,提取总RNA,采用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肺组织干细胞因子(mSCF/s SCF)及其受体(c-kit)m RNA转录水平;4.采集各组右上肺Ⅱ级支气管外周肺组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膜结合型干细胞因子(mSCF)、可溶型干细胞因子(sSC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血清SCF浓度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搜风消暗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及哮喘模型组SCF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搜风消暗瘀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搜风消暗瘀方低剂量组与中、高剂量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哮喘模型组相比,搜风消暗瘀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SCF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1-1.4。2.各组大鼠血清总IgE浓度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搜风消暗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及哮喘模型组总IgE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搜风消暗瘀方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比哮喘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搜风消暗瘀方高、中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搜风消暗瘀方低剂量组与中、高剂量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1-2.4。3.肺组织病理变化显示:空白对照组无明显炎性浸润,肺组织结构清晰;哮喘模型组及搜风消暗瘀方低剂量组有较多的炎性浸润,肺组织充血较明显,管壁出现增厚,纤毛脱落;搜风消暗瘀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肺部炎性浸润表现较哮喘模型减轻,其中以搜风消暗瘀方高、中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减轻最为明显。4.肺组织mSCF/s SCF及c-kit mRNA转录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搜风消暗瘀方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4.1-4.3。5.mSCF、sSCF蛋白表达水平:其余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搜风消暗瘀方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5.1-5.2。结论:1.哮喘模型大鼠血清中SCF及总IgE水平与支气管哮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不同浓度的搜风消暗瘀方可改善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塑,减轻炎症反应,而中、高剂量效果较好。3.sSCF、mSCF及c-kit与哮喘的发生有较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