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作为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观念,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根植于中国传统、立足于中国传统,面向中国现实问题,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也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决策的过程中无论行为能带来多大的利益都是不被允许交换的,即成为保护性价值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寻找未来中学教师的保护性价值观,并分析影响价值观得以坚持或改变的因素,为寻求建构未来中学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并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符合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发现,未来中学教师的保护性价值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包含诚信,爱国爱集体,正义,公平,友善,文明,平等,和谐,民主,爱岗敬业;第二类是传统价值观,包含孝顺,负责任,自尊,尊重他人,婚姻和家庭,节俭,自立;第三类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包含名誉和尊严,健康,自由。在保护性价值观可能改变的原因和不会改变的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1)未来中学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最不可能因为权力和地位而放弃,但最可能因为国家需要而放弃。(2)未来中学教师的传统价值观最不可能因为财富需要而放弃,但最可能因为权力和地位、国家需要而放弃。(3)未来中学教师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最不可能因为财富、地位和权利的需要而改变,但可能因为国家和家庭幸福的需要而放弃。同时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地位和权利,女生更为看重工作。同时,未来中学教师的价值观相对而言,还表现出重财富轻理想事业,重个人轻国家,宽容和信任缺失,法治观念较为淡薄的特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建议在教育活动中注重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使良好的保护性价值观体系得到建立;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塑造的价值观念,实现知行合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的国家信念、理想事业观和宽容信任的人格特征;价值观教育还要尊重个体化差异,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感悟与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