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就业,带来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这种变化在深刻影响城市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农户家庭也会因此而相应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再配置。当农户家庭普遍非农就业时,农户很可能会通过流转市场来重新配置土地资源,这也可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面对转型时期快速变化的形势,本文试图回答:转型时期非农就业、农地流转和农业生产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并利用较新的CFPS全国基线调查数据,基于新移民经济学理论(NELM)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证分析。但本文所言的农业生产是狭义的,所关注的农户农业生产变化,主要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要素投入和劳动力供给变化,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这一主题主要对新时期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考察,且考虑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农业劳动力老年化和女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家庭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进土地转出;但非农就业对土地转入并未产生负面影响。(2)农业机械能够减缓劳动力损失效应,降低农户土地转出倾向和增加农户土地转入需求,并且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是非农就业不负面影响农地转入的关键所在。(3)老年化已经显现出对农地转入的消极影响;而女性化在整体上没有显著影响。研究内容二:非农就业、农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投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流动性生产要素的投入,但非农就业对农业机械投入没有显著影响。(2)使用替代变量和工具变量模型进行的稳健性分析表明,非农就业依然显著的负向流动性生产投资,且非农就业依旧不影响农户农业机械投资。(3)对农地流转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性分析时发现,农地转出不是流动性生产投资的中介变量,但却是农业机械投资的中介变量。与此同时,农地转入并非非农就业影响流动性生产投资和农业机械投资的中介变量。研究内容三:非农就业、农地流转与留守人员劳动供给变化。研究发现:(1)非农就业对留守人员的劳动供给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家庭非农就业率的提升,留守农业人员的农业劳动参与率和农业劳动时间均随之下降。(2)运用村庄层面社会网络和家庭层面社会网络等多个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回归,依然证实非农就业显著负向影响留守人员农业劳动供给。使用PSM模型克服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后,依然证实上述判断。(3)中介效应分析表明,非农就业不仅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来直接影响留守人员的农业劳动供给,而且也会通过农地转出这一中介变量来间接发挥影响,转出土地会减少留守人员劳动供给。但农地转入却不是影响留守人员农业劳动供给的中介变量。研究内容四:非农就业、农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变化。应用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本部分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非农就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均有显著负向影响。(2)是否转入土地对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显著正向提升土地产出率;(3)是否进行土地转出则对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始终没有显著影响。除数据来源较新,样本量较大这一优点以外,相较以往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本文联合考虑了非农就业和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拓展并验证了非农就业是否会通过农地流转这一中介来影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除基本模型外,本文综合运用替代变量法、工具变量法、PSM模型、联立方程等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第三,研究结论较新。相对既往研究,本文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为转型时期加深理解非农就业、农地流转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据。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