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并发症包括肺动脉栓塞和静脉血栓后综合症,它们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LDVT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全身溶栓(Systemic thrombolysis,ST)及手术取栓。但各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作为溶栓治疗的新方法,可提高溶栓效率,目前已应用于LDVT的治疗。P-选择素(P-selectin,P-sel)作为一种重要黏附分子,能够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程度,介导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之间的黏附,在血栓形成及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sel可能参与了静脉血栓的形成并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导管接触溶栓和全身溶栓治疗LDVT的早期疗效进行观察及对比,评价CDT治疗LDVT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测定LDVT患者溶栓治疗前后P-sel的水平,探讨P-sel与LDVT的关系,为LD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2011年2月~2012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普外二科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证实为单侧中央型或混合型LDVT患者中选取44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病例组纳入标准:(1)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证实为单侧中央型或混合型LDVT;(2)年龄≤75岁;(3)发病时间≤7天,有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4)血浆D-二聚体>0.5mg/L;(5)入院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6)无抗凝、溶栓、造影等禁忌;(7)无肝肾功能不全;(8)无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9)近3个月内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0)患者同意参加本研究。将44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导管溶栓组(CDT组)和全身溶栓组(ST组),其中CDT组20例,ST组2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制动、抬高患肢,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CDT组经健侧股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交换溶栓导管并将导管置入患侧髂股静脉血栓中。尿激酶以50WU/d经导管内持续泵入。术后第1、3、5、7天行静脉造影查看血栓溶解情况,并依据溶栓效果调整导管头端位置将导管侧孔完全置入血栓中。用药过程中每天检测凝血功能,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ST组将尿激酶50WU溶于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从上肢肘正中静脉滴入,每次12小时,每日一次。溶栓停止指征:(1)血浆纤维蛋白原<1g/L;(2)血栓已完全溶解;(3)前后两次静脉造影血栓较前无明显溶解;(4)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颅内出血、PE等并发症。疗效观察:(1)患肢消肿效果:病例组患者均于溶栓前、溶栓治疗后分别测定健患肢大腿(髌骨上缘15cm)、小腿(髌骨下胫骨粗隆下10cm)周径,计算健患肢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并计算患肢消肿率=(治疗前周径差-治疗后周径差)/治疗前周径差;(2)溶栓效果评价:应用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评价患肢溶栓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并计算静脉通畅改善度。P-选择素的测定:病例组患者均于溶栓前、溶栓治疗后经肘正中静脉抽取外周血3ml置入含3.8%枸橼酸钠抗凝的真空管中,室温下3000r/min离心15分钟,取上层血浆分装后置于-80℃低温冰箱内冻存待测。20例健康体检者依上述方法取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浆置于-80℃冰箱内冻存待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所有标本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结果:1患肢消肿效果:CDT组与ST组溶栓治疗后健患侧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均较溶栓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CDT组健患侧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均低于ST组,CDT组患肢大、小腿消肿率均高于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栓溶解效果:CDT组与ST组溶栓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均较溶栓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CDT组静脉通畅度评分(1.65±1.35)分低于ST组(3.83±1.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T组溶栓治疗后静脉通畅改善度(76.19±20.04)%高于ST组(38.81±3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CDT组尿激酶总用量(235.00±69.02)WU低于ST组(297.92±49.95)WU,CDT组溶栓时间(4.70±1.38)天低于ST组(5.95±1.00)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浆SP-sel的变化:LDVT患者溶栓治疗前血浆SP-sel浓度(8.90±2.71)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6.22±2.07)ng/ml,溶栓后(7.96±2.59)ng/ml较溶栓前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CDT组血浆SP-sel浓度(7.51±1.70)ng/ml低于ST组(8.13±3.13)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导管接触溶栓较全身溶栓能够快速缓解患肢肿胀的症状。2导管接触溶栓能够提高血栓溶解率,恢复静脉通畅。3导管接触溶栓早期疗效优于全身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4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与LDVT相关,对其检测有助于LDVT的预防及早期诊断,并可能作为新型抗栓药物作用靶点,在LDVT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