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ulong3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的中国受尽西方列强的蹂躏。一大批有志青年挺身而出主动担当天下大任。通过几十年的实践,中国的先知都有“中国问题在农村,解决农村问题就是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认识。因此,一大部分人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农村。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就是以教化为手段,去除行政和训诫。本文通过梳理梁漱溟对人心、人性、身心的理解,分析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民众教育的观念和理念,寻找梁漱溟乡村教育主张的哲学基础,找到其中有益于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的启示。在梁漱溟看来人心就是生命,就是一切的本体。人的一切皆应从心之所发,后面的行为都应该和心是相符的。人性方面他上承孟子,认为人性是清明的。人性是具有可塑性的,这为教育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身心关系上,梁认为身是心的物质基础,心要超出身。梁漱溟注重身心和谐,认为人心和人身应该是无隔碍且相互联通的。他认为知识的获取就是人心自觉的觉知。梁作为一个教育实践者,他除了重视学生的德性修养,同样重视学生的技能。他认为教育就是继承和发展。所谓继承就是以习惯的形式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传承。所谓发展就是指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因此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为全体人员,坚持教育机会均等、男女老幼都要学习,创建终生学习型的社会。他虽然坚持教育机会均等,男女老幼参加,但是仍然注意个性化发展。他并不同意用一个模型塑造所有的学生、男女教育没有区别。具体的实践中:在该改变以往乡约的基础上,他改造学校模式使学众在乡村群体生活中养护生命。在互助中也要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教育在养护生命的前提下,互助学习新技能,在此基础之上发挥主动创造。在他心目中教育的作用是开启人类固有的活力,同样他也认为教育除了成人,教育也同具社会功能。梁漱溟认识到中国进步靠教育,乡村是中国的短板,乡村建设离不开教育。为改变乡村他试图通过西方的学校制度和中国固有的学院制度结合,和广大群众走在了一起。其教育理念为今天如何执行素质教育提供一个参考;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我国新时代提出的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对待自己文化的态度问题,为现如今提倡的文化自信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系统向高速度、高密度、高功耗、低电压和大电流的趋势发展,高速数字系统设计与分析的重点已经从信号完整性转移到电源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及其引起的噪声耦合问题已
一、研究背景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和优势,“证”是辨证论治的依据,是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的综合,能体现患者的整体性特征。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学现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激烈的国际化市场中。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为其寻求更大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多的利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随着
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大、盈利难等特点,使得世界各国轨道交通建设普遍面临建设资金短缺和运营亏损两大难题,刚刚
本文运用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观点,以流行音乐评奖活动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与个案研究,并对中美流行音乐评奖活动进行比较,从而寻找出流行音乐评奖活动在
研究目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学生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个性特征,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而
乡土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乡土自然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各种旅游开发的兴起,乡土景观正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伴随着建设活动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也逐年增长,目前已经达每年数亿吨的产量。如何妥善处理建筑垃圾已成为城市环境保护的
拳击项目是以有氧为主,有氧、无氧、混氧为辅供能的对抗竞技项目,我国拳击曾获奥运金牌,但整体实力与世界强国有差距,有训练观念更新慢、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竞技能力和心理因
古典名著《红楼梦》自18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就被广为传阅,更有众多名人为研究它而著书立说,并由此发展起来一门专门学科“红学”。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的文学史上都是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