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一直在寻求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抵制国外倾销产品的不公平竞争,维护中国产业安全。
中国对外反倾销呈现出:立案数量增长迅速,地区集中,产业集中以及对象集中于中间品等特点。根据时间顺序,反倾销保护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货币和贸易差额、幼稚产业保护、对外贸易顺差和战略性产业扶持。一般认为,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会对进口国经济产生以下四种影响:贸易限制与转移效应、投资跨越效应、上下游产业的继发性保护效应和福利效应。在理论分析和对现有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实施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从国内产业的恢复与发展、进口贸易状况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估,通过研究量化反倾销行为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幅度,作为确立反倾销救济效果的评估标准。
对中国化工产业反倾销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立案后,国内化工产业多项经济指标从反倾销前的恶性状态转向良性增长,国内产业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反倾销限制了被诉国的进口贸易,具有贸易抑制效应,并且反倾销税越高,贸易抑制效应越显著;在被诉国和非被诉国之间存在着贸易转移效应,并且反倾销税率越高,转移效应越明显,反倾销被诉国为多数时,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尽管存在贸易转移,化工产业反倾销仍然起到了贸易救济的作用,因为无论是被诉国还是非被诉国的进口价格都会上升;我国化工产业上游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对下游产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最后,基于反倾销实施效果的分析,在对外反倾销方面,本文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了一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