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肥料利用率的使用一直受到质疑,为此,侯彦林提出了使用肥料养分转化率评价肥效、指导施肥。为更清楚地了解养分转化率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全国19个省(市、区)的“3414”试验、示踪试验、长期试验、普通试验数据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气候要素(包括当季降水量、当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当季平均温度、当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温度)、土壤性质(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氮、磷、钾施肥量及水稻产量等对水稻氮、磷养分转化率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确定我国水稻氮、磷养分转化率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关于养分转化率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水稻氮转化率随着当季降水量的升高先逐渐降低后再呈现升高趋势,原因可能是当季降水量通过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土壤氮损失而影响氮转化率;随着当年降水量以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实践上可以根据当季降水量、当年降水量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多少来作为施氮或追施氮肥的辅助指标。(2)水稻磷转化率随着当季降水量、当年降水量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再逐渐升高的趋势;主要原因是降水量低时,活性磷含量不高,磷转化率就低,而降水量高时,pH接近中性,磷的活性大,磷转化率就高;实践上,当季降水量、当年降水量和多年平均降水量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减少施磷量。(3)水稻氮、磷养分转化率均随着当年平均温度和多年平均温度的升高先小幅度上升后再下降,原因可能是在低温区,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稻生物量增加,氮转化率高,但在高温区,温度升高,氮的损失增大,氮转化率降低;而在低温区,土壤磷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磷转化率提高;高温区的产量较低,将会降低磷的转化率;实践上可根据温度高低调整氮磷施肥量。(4)水稻氮、磷养分转化率随着土壤性质(p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的升高均呈现先升高而后再降低的趋势,而随着碱解氮含量升高出现先降低而后增大的趋势,以上关系主要是氮、磷、钾三者之间两两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氮、磷养分转化率;据此,可以在实践中根据以上相互关系增施或减施氮、磷肥。(5)水稻氮转化率随着施氮、磷、钾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而磷转化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施磷、钾量的增大先升高后再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氮对磷、钾的吸收抑制作用,磷对氮、钾的吸收抑制作用;随着产量增加,致使需要的氮、磷增加,导致氮、磷转化率升高。关于肥料利用率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6)水稻氮利用率随着当季降水量的升高先升高后再降低,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刚开始降水时形成了水肥交互作用,随后降水增加,水的淋溶作用增大,氮转化率降低;水稻磷利用率随着当年降水量的升高呈现先增大而后降低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降水量低时,降水量降低了磷肥的固定作用,促进了磷素的运移,而降水量增大,磷素的流失增多,磷转化率降低。(7)水稻氮利用率随着当年平均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再降低,其可能的原因是温度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同时影响根系对水分及肥料的吸收,氮利用率升高,而随着温度越来越高,水分蒸发作用增强,破坏了水肥相互作用,氮利用率则降低;而磷利用率随着多年平均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再增大,表明温度对有机质的转化效果明显,开始时,有机质分解慢,磷利用率低,随温度的升高,有机质分解增大,磷利用率增大;故高温地区应适当少施磷肥。(8)水稻氮利用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降低;水稻磷利用率则随着pH、碱解氮、速效钾的升高先升高后再降低,随着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的升高先降低后再增大。(9)水稻氮利用率随着施氮量、施磷量的升高逐渐降低,随着产量的升高逐渐增大;水稻磷利用率随着施氮、施磷、施钾量的升高先降低后逐渐升高,随着产量的升高先增大而后降低;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氮、磷、钾三者之间两两相互作用,因此在施肥时,氮肥与磷肥配施的效果会更好。(10)水稻氮、磷养分转化率和氮、磷肥料利用率与经纬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热比(R/T)可以反映水稻氮、磷养分转化率以及氮、磷肥料利用率的高低,有时呈正向反映,有时呈负向反映。本文研究氮、磷养分转化率和肥料利用率与气候、土壤性质、施肥量和产量以及经纬度的关系,总体上,氮、磷养分转化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关系大于氮、磷肥料利用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