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研究表明,恭维言语行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语言学课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考察了恭维语的给予和应答模式。大多数研究集中关注了恭维语给予和恭维语应答的语言形式。相关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恭维语给予和恭维语应答和言语行为者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例如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等等。从现有的文献看,国内对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和言语行为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很少有人研究汉语本族语者的教育水平对恭维语应答模式的影响。基于语言变异理论和语言接触理论,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调查在汉语语境下,汉语本族语者的教育水平是如何影响恭维语应答模式,并且试图找出性别怎样协同教育水平对恭维语应答模式产生影响。根据上述,作者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汉语本族语者的教育水平对恭维语应答模式有什么影响?(2)不同教育背景的男性汉语本族语者的恭维语应答模式有什么区别?(3)不同教育背景的女性汉语本族语者的恭维语应答模式有什么区别?本文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自然观察法。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自然观察为辅。本研究借助SPSS的卡方检验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从总体趋势上来说,大部分高学历的汉语本族语者趋向于采用接受模式,更多地使用感谢模式而较少采用否定模式;然而,大部分低学历的汉语本族语者倾向于采用拒绝模式,更多地使用否定和弱化模式而较少采用不回应模式。总的来说,高学历的汉语本族语者更愿意接受恭维,而低学历的汉语本族语者更习惯拒绝恭维。因此,本研究发现汉语本族语者的教育水平对恭维语应答模式有显著的影响。在不同的性别群体中,性别这一社会变量同样也对恭维语应答模式产生影响。男性为了表达友谊倾向于采用升级模式作为他们被恭维时的首选,而女性更趋向于采用感谢模式,这些可以看出在男性和女性两个群体当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对他们的同化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