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术语的处理——以《中国文学思想读本》中《文赋》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urne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论术语的独特性、复杂性以及译介的困难性一直困扰着许多西方研究者,不少汉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学贯中西的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Owen)教授的《中国文学思想读本》(ReadingsinChineseLiteraryThought),是其结合自己治学和教学经验、尝试向西方学界介绍中国文论“本来面目”的著作。该书从文本出发,精心翻译和阐释了大量中国古代文论,并以独特的方式对中国文论术语进行了处理。   面对从中国文学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套感性、含混的术语,宇文所安承认了将它们译为英文的困难,并坦言在西方文论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术语,因此必须靠解说来弥补翻译的不足。一方面,他将自己融身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当中,采用了大量中国古代学者的研究方法,比如对文本的感性直观体验,对字词的训诂、对经典注疏传统的尊重,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去理解和分析文论术语,因而发现了许多囿于理论的西方研究者难以领会的精微之处。另一方面,他又运用西方的逻辑方法和理性思维,跳出中国文学传统的窠臼来发表议论,打破中国研究者固有的思维习惯,上升到理论高度将一些术语解释得更加清晰。这种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行的对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研究,不但能有效地帮助饱受中国文论术语困惑的西方学者理解中国文论,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对自身文论传统的认识。   本文挑选该书第四章,即宇文所安对陆机《文赋》(AnPoeticExpositiononLiterature)的翻译与研究作为个案,结合宇文所安的其他著作,比较《文赋》的其他英译版本以及其他汉学家对中国文论术语的研究,通过文本细读、数据统计、归纳分析等方式,逐个讨论宇文所安对术语的处理,总结出宇文所安的研究方法,发现其独特贡献与尚可改进之处,以期对国内的宇文所安研究和中国文论术语的研究工作有所促进。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了吸取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文论自身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对宇文所安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尚可进一步研究之处。   第二章介绍了宇文所安的学术生涯与著作,详细说明了《中国文学思想读本》的特色,然后讨论其他西方汉学家面对术语时的困难和处理实践,以说明宇文所安在处理中国文论术语时面对的困难、可供借鉴的方法等等。   第三章逐个分析并评判了宇文所安对《文赋》中术语的理解、翻译与阐释,同其他译本进行了对比,并参考宇文所安在其他篇目中的术语处理,指出宇文所安的独到见解。   第四章归纳出宇文所安在处理中国文论术语时采取的七种方法,包括:1.结合历史语境对术语的真实指涉做出同情的理解。2.综合考虑、比较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后得出自己的判断。3.宁愿让译文显得生硬、笨拙,也不简单套用表面相近的西方文论术语,某些困难、重要的术语则附加拼音。4.综合中西方文学传统,对术语进行多元化、多角度的阐释,弥补译文的不足。5.充分考虑文本的内部语境和术语之间的联系,将一些术语分成小主题系统进行分析。6.不断让读者在各种不同语境中同这些术语“相遇”,以达到灵活、全面掌握该术语的目的。7.在“术语集释”中,以类似辞典的方式对核心术语进行解释。同时,本文也详细讨论了这些方法在实践操作中的运用,尤其是宇文所安对术语进行的贯通中西的创造性阐释,并指出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术语处理方法的独特贡献以及还可进一步研究之处。   最后,本文总结了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术语的研究成就,并为今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文论术语的译介、传播工作和国内的中国文论术语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其他文献
《孟子》是儒家的基本文献,其在历史上产生过较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到今天仍被人们所重视。自汉以来,《孟子》的研究者众多,成果丰硕,形成了专门学问——《孟子》学。汉以来
本文以“影视作品中湘西形象的艺术呈现研究”为题,以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等湘西剿匪系列题材影视、电影《边城》等沈从文乡土文学改编影视、电视剧《血色湘西》等抗战题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1976年至1979年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旧的文学观念和文艺体制面临瓦解,新的文学规范和制度亟待重建。然而文
80年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作为和文学创作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在80年代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1980年代中后期新潮文学批评的崛起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