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占1‰,男孩为女孩的两倍,单侧多于双侧,畸形主要包括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和合并胫骨内旋。治疗方法多样,疗效评定多根据足的外形和步态,缺乏统一的客观指标。因此,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疗效报道不一,基于此,本研究应用FootscanUSB2平板式足底压力分析系统,结合传统的物理测量和放射学测量参数对先天性马蹄足患儿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先天性马蹄足患儿足底压力动态分布特点,并测量这些参数的术后变化,评估术后患足功能,从而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996~2010年收治的进行软组织手术的、且得到回访的70例(103足)先天性马蹄足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甲组:为1996.10-2008.12入院患者,男26例38足(左足8例,右足6例,双足12例),女16例24足(左足5例,右足3例,双足8例),共42例62足。年龄5岁-21岁(平均11.6岁)。按Dimeglio分型:Ⅱ型12例(17足),Ⅲ型25例(37足),Ⅳ型5例(8足)。这组患儿只有术后足底压力参数,与同身高、同体重的正常儿童进行对照。乙组:为2008.12-2010.9入院患者,男12例20足(左足2例,右足2例,双足8例),女16例21足(左足7例,右足4例,双足5例),共28例41足。年龄2岁8个月-14岁(平均6.4岁)。按Dimeglio分型:Ⅱ型5例(9足),Ⅲ型20例(27足),Ⅳ型3例(5足)。该组有手术前后足底压力参数。治疗方法采用跟腱延长、胫前肌肌腱移位术,Ⅳ型患儿加后内侧软组织松解术。对上述回访患者应用比利时Footscan公司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足底生物力学分析。受试者裸足在测力板上自然行走,整个测试过程无哭闹和不适,如常行走,一般来回行走4-5次,数据采集到微机分析系统中。同时对回访患者进行HuangYT足部功能评分,并将评分结果与动态足底压力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分析站立相过程中,足底压力数据与HuangYT评分间相关性。结果:1甲组平均随访6.8年,最短4年,最长12年2个月。患儿术前HuangYT评分59.16±8.03,术后88.25±8.25,优32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0.48%;乙组平均随访2.6年,最短2年,最长4年3个月。患儿术前HuangYT评分61.72±7.16,术后86.79±6.24,优21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86%,两组术前后HuangYT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甲组回访患者术后和对照组测试结果比较,足底各个区域压力峰值、接触面积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3乙组回访患者术前、术后测试结果比较,术前第一趾、第一跖骨、第二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区域压力峰值均小于术后,第2-5趾、第4、5跖骨区域压力峰值大于术后;术前第一趾、第一跖骨、中足、足跟内侧区域接触面积小于术后。4甲、乙两组术后动态足底峰值压力位于第二跖骨区域。5回访患儿第二跖骨头、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峰值压力和足底接触面积与HuangYT评分呈高度相关。结论:1动态足底应力分析可对先天性马蹄足术后功能进行动态的评价。2动态足底应力分析可重复性强,能充分了解术后残余畸形程度,是一种客观评定马蹄内翻足疗效的方法,可用于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