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尺度燃烧碳烟颗粒的生成特性与调控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W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小尺度燃烧是近年来燃烧学科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由于燃烧所产生的能量远大于传统的化学电池,所以基于燃烧的微小型动力设备被认为是现代微机电技术中(MEMS)一种十分有潜力的动力源,对该领域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目前主要集中在微小尺度燃烧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燃烧特性、稳燃方法以及新型燃烧器的设计等。然而在实际燃烧过程中,由于燃烧不完全往往会生成大量的碳烟颗粒,它的排放不仅会降低实际燃烧能源系统的效率,同样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着严重危害。了解微小尺度燃烧碳烟颗粒的生成特性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无论是对于开发清洁高效的微小型能源系统还是完善碳烟生成的基础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自主设计的微小尺度燃烧实验平台,深入研究了在微小尺度燃烧下基础参数改变(过量空气系数、流速)、燃烧气氛、含氧燃料添加剂以及燃烧器的尺度效应对乙烯扩散火焰中碳烟颗粒生成特性的影响效果与调控机制。研究主要采用光学诊断与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双色法、普通透射电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热重分析(TGA)和气相色谱仪(GC)等探究了所生成碳烟颗粒的浓度信息、形貌特征、微观结构、氧化性质以及所排放尾气的组分浓度等理化性质,建立了在微小尺度燃烧条件下碳烟生成与气相产物之间的关联性,对所获得碳烟颗粒微观结构中的特征参数进行提取并量化,确定了其与宏观碳烟氧化性质之间的联系。首先,本文探究了两种燃烧器尺度下(管径为4和6mm)过量空气系数以及流速对燃烧特性及所生成碳烟颗粒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机制。在相同燃料与氧化剂流量下,当燃烧器尺寸由4 mm增加到6 mm时,其内部火焰温度与碳烟生成量也会明显上升,而且可收集到碳烟颗粒的范围也会随之增加。此外,不同尺寸燃烧器之间所产生碳烟颗粒的微观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管径4 mm燃烧器中生成的碳烟颗粒呈现出部分无序结构,而管径6 mm燃烧器内产生的碳烟颗粒为典型的类富勒烯结构。这是因为在大尺寸燃烧器内,燃烧的停留时间更长且火焰温度更高,这有助于提高所生成碳烟颗粒的碳化程度。此外,当流量改变量相同时,两种尺寸燃烧器之间所生成碳烟颗粒的性质变化趋势有所差异。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加,管径6mm燃烧器内所产生碳烟颗粒的氧化活性一直呈下降趋势,而管径4 mm燃烧器内所产生碳烟颗粒的氧化活性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相同的流量增量在不同管径燃烧器之间造成的停留时间与温度改变量不同。其次,采用了热泳取样与沉积取样相结合的方式,对两种尺度燃烧器在不同燃烧气氛下(O2/N2与O2/CO2)的火焰特性以及所排放的碳烟颗粒与尾气组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碳烟颗粒生成与气相产物之间的关联性。当O2浓度的增加时,微小尺度下的燃料转化率和温度在燃烧过程中显著提高,并且碳烟颗粒生成特性也具有显著差异。当O2浓度为21%时,碳烟颗粒的形貌特征和微观结构呈现出薄膜状物质和无定形结构,但在30%和40%的O2浓度下,碳烟颗粒中能够观察到更多的链状团聚体和类富勒烯结构。此外,CO2的热效应和化学效应都可以在实验中得到验证,由于CO2比热容大于N2,所以CO2气氛稀释火焰中的燃料转化率和火焰温度始终低于N2气氛稀释的火焰。又因为CO2直接参与了燃烧与碳烟生成过程中的基元反应CO2+H(?)CO+OH,加速了该可逆反应的正向进行,所以CO2气氛稀释火焰所排放尾气中的CO浓度均高于N2气氛稀释火焰中的CO浓度。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比例含氧燃料DME的添加(0%-100%)在微小尺度燃烧下对碳烟生成特性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微小尺度燃烧器内向纯乙烯燃料添加DME仍具有协同效应。随着DME的添加比例从0%增加到10%,火焰温度与碳烟浓度均少量增加,但是当DME的添加比例超过20%时,火焰温度与碳烟浓度都急剧下降。这种协同效应在大管径6mm燃烧器内更为明显。碳烟颗粒取样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添加0%-10%的DME时,碳烟颗粒的形貌特征呈现出了典型的链状团聚体,其微观结构也呈现出了清晰的类富勒烯结构,但是当DME的添加比例超过20%时,更多的膜状材料与无定形结构在所生成碳烟的微观结构内被观测到。此外,当DME从0%添加到100%时,尾气中的CO和H2浓度先呈现出降低趋势后逐渐增加,刚好与碳烟生成的协同效应趋势相反,这表明所排放尾气组分与碳烟生成特性间有高度关联性。最后,通过光学诊断与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探究了从微小尺度到常规尺度转变过程中详细的尺度效应对碳烟生成及气相产物的影响。在相同工况下,尺度效应对火焰温度呈现出了非单调性的影响,即随着燃烧器尺寸的增加,火焰温度先上升后急剧降低,但是碳烟浓度场却先增加后维持在一个相近的范围内,所生成碳烟颗粒的碳化程度始终呈现出增加趋势。这可能是由于火焰温度与碳烟生成的影响机制不同,随着燃烧器尺寸的增加,燃料与氧化剂间的扩散速率降低,混合过程更加不均匀,局部当量比增加,这减少了燃烧的放热量但却促进了碳烟颗粒的生成。
其他文献
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对于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性和智能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恶劣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目标检测的准确性主要依靠对降质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得以保证。本文开展在低照度、雾天等恶劣环境下面向无人驾驶车辆目标检测的图像增强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一种基于改进Retinex算法的低照度RGB图像差值增强方法研究。该方法结合空间转换提升运行速度;利用Sigmoid函数替换多尺度Retinex
图像语义分割通过对图像进行像素级的分类,可以实现计算机对复杂场景的解析,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图像语义分割被广泛应用在包括自动驾驶、室内导航、辅助医疗在内的不同场景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对于自动驾驶而言,街景道路场景下的语义分割技术对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目前实现端到端语义分割的方法主要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但大部分算法依赖于巨大的参数量和计算量,在实
氨(NH3)在农业、工业、国防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能量密集型的哈伯-博施工艺是人工合成氨的主要方式,该工艺不仅能耗高,而且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开发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的氨合成替代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催化氮还原反应(ENRR)为常温常压下NH3生产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绿色合成工艺。然而,由于N2分子的化学惰性以及溶液相体系中竞争性析氢反应(HER)的存在,使得多数
学位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具有比冲较高、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等优点,成为各国的研究热点。为使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在宽马赫数范围高效航行,需要对进气道的流量进行调节,以优化固冲发动机的综合工作性能。其中进气道流量调节主要采用变几何的方式进行。本文围绕固冲发动机二元进气道流量调节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在完成了变几何进气道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开展了气动特性分析,研究了变几何进气道流量调节系统建模、电机控制算法研究。主要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是一项提高战斗机技战术性能的主要技术,战斗机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后可显著提高战斗机的机动性和垂直、短距起飞等技、战术性能。而发动机的测控技术是推力矢量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它贯穿于整个发动机试验研究过程。本文以某型发动机试验台为研究背景,针对发动机推力矢量测控系统展开研究,结合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设计了测控系统硬件结构与软件程序,进而建立了一套发动机推力矢量测控系统,对发
全球变暖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各国政府都致力于阻止全球变暖趋势。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均将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能源战略。氢能因其不排放温室气体,对环境无危害,普遍被认为是最理想、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阳光辐射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是最环保和廉价的制氢途径。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光催化剂分解水。多年来,寻找可以实现10%或更高能量转化效率的光催化剂被认
燃气调节阀是变推力固体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它研制若在真实环境中开展,将不可避免的增加试验成本与研制周期。电动直线模拟加载技术是一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承载对象进行模拟加载的技术,该技术具有加载精度高、响应快、成本低、安全及无污染等优点。本文针对电动直线模拟加载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展开对燃气调节阀气体负载力的模拟加载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设计了
轴向隔层式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装药密度大等特点,多作为大口径火箭导弹武器系统的动力装置。本文以轴向隔层式脉冲隔离装置为研究对象,针对软质隔层的工作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在分析了Ⅰ脉冲工作过程中软质隔层的热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烧蚀计算程序对隔层烧蚀炭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其次建立了Ⅱ脉冲点火瞬态隔层打开过程的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模型,研究了隔层烧蚀后形貌变化、点火器质量流率、隔层预制缺陷形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