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我国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基本的问题,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个问题仍将成为影响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从目前来看,三农问题主要反映在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问题上。为促进国家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我国于2004年取消农业税后还对农业生产,流通以及对农民收入分配环节的补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出台了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粮食直补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06年又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生产性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后,为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到2015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从2004年的4.2亿吨增长到了 2015年的5.4亿吨;到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但是也必须看到,生产性农业补贴对持续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民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弱,各项政策实施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中国农业生产性补贴政策效果与实施效率进行剖析和研究,根据理论和现实需要对中国生产性补贴进行改进,以期达到促进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生产性农业补贴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叙述了生产性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与经济学效应,系统梳理了我国生产性农业补贴的发展历程,描述了我国生产性农业补贴实施现状。接着对目前实施的生产性农业补贴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分析了生产性农业存在问题,并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了调整和完善对策与建议。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并且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构建了论文的逻辑框架,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生产性农业补贴的一般分析。首先介绍了生产性农业补贴的基本情况,包括对补贴内涵与分类,农业补贴内涵与分类以及生产性农业补贴内涵与分类进行介绍,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补贴分类方式。其次阐述了生产性农业补贴的相关理论,包括农业弱质性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以及政策制定效率原则;最后论述了生产性农业补贴的经济学效应,分别对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分配环节的生产性农业补贴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部分是我国生产性农业补贴的制度变迁和现实考察。首先介绍了我国生产性农业补贴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生产性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开放时期取消农业税之前的生产性农业补贴政策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农业补贴政策;其次分析了我国生产性农业补贴政策类型与规模。接着对生产性农业补贴效果以及实施效率进行了计量检验;最后根据我国生产性农业补贴发展现状以及实证结果分析我国生产性补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生产性农业补贴的国际经验与借鉴。首先介绍了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农业发展大国的生产性农业补贴发展情况,然后根据生产性农业补贴的各个环节阐述了对这些农业大国的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为我国生产性农业补贴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根据不同环节生产性农业补贴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生产环节补贴方面,增设生产环节补贴,完善现有补贴政策。流通环节方面,完善政策设计,提高执行效率,分配环节方面,提高补贴规模,完善分配环节补贴依据。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二点:一是与以往论文考虑农业补贴时只局限于某种补贴的效应不同,本文按照生产性农业补贴的对农业生产的政策着力点不同进行分类,分成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以及分配环节补贴,研究了不同环节生产性农业补贴的效应,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二是实证过程选用粮食主产省的数据进行研究,更好的反映了我国生产性农业补贴促进生产与农民增收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