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边坡降雨条件下破坏机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f5426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雨是引起各种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黄土塬、梁、峁等地形发育完全的黄土地区,为黄土边坡的地质灾害提供了天然条件。通过建立室内边坡模型,控制雨强、作用时间、边坡坡脚等研究降雨引起的黄土边坡失稳过程,并利用土压力盒、水分及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等监测土体内部各项参数的变化,结合降雨过程和边坡破坏发展过程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同时,运用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与室内模型试验同尺寸的数值模型,分析孔隙水压力、渗流方向、抗剪强度等随降雨的变化。主要研究内容或成果如下:(1)浸润线发展规律:相同边界条件下,40°与55°边坡模型的浸润线推移规律保持一致:降雨前期,边坡各处浸润线向土体推移速率基本保持一直,为0.11m/hr;随降雨边坡表面土体饱和,坡脚处产生积水,坡顶、坡面的浸润线推移速率下降,且坡面下降的更为严重,而在坡脚处的浸润线推移速率受积水影响大于坡顶及坡面处的;40°边坡模型的浸润线推移速率较55°边坡模型的快;同时,数值计算模型得出饱和-非饱和区域分界线对下方土体影响深度约5cm,且不随外界条件变化;坡面处的雨水入渗方向随降雨与坡面夹角不断减小,甚至保持平行。(2)室内模型监测数据变化特性:通过对两个模型试验土体内部埋设监测元件,再结合边坡破坏发展过程,着重分析了不同点含水量、应力与孔隙水压力随降雨时间的变化特征。(3)黄土边坡的失稳过程:降雨入渗→上部土体容重和水压增加→裂缝产生、发展→坡脚软化坍塌和土体内部孔隙缓慢贯通并不断扩大→形成上下贯通的通道→边坡体下滑力增加及抗剪强度降低→沿孔隙贯通的通道形成软弱层→产生破坏。并针对边坡破坏形态得出其对应的破坏模式:40°和55°边坡模型都属于由坡脚软化坍塌引起的牵引式破坏。(4)在一定循环间歇降雨雨强下,边坡的安全系数与降雨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边坡的安全系数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而降低。稳定系数减小的速率存在明显的分界点:降雨初期,安全系数减小的速率相对较大,随着降雨时间的持续,当达到某时刻时,此时的最危险滑动面完全处于饱和区,且在随后的时间段内,时刻变化的最危险滑动面也完全处于饱和区时,边坡稳定系数依然有下降的趋势,但相对平缓。
其他文献
漏失是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供水管网的漏失控制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漏失问题,应对漏失原因及漏失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开发有效的漏失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重交通区地面径流中重金属污染,本文以南京绕城公路马群段为研究对象,进行降雨、路面沉积物及路面径流重金属监测试验、静态沉降试验和渗滤试验。   考察了降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随着西南地区的大力开发建设,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在山区展开,比如筑路、开矿、修建水坝等,这样就涉及到大量的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问题;另外,随着城市交通工程的
悬索桥是我国最常用的特大型桥梁之一,在使用过程中,车流量很大,负荷重,为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锚碇是悬索桥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往
由于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及扩展的复杂性,导致裂缝宽度计算的复杂性。至今,国内外已提出了多种裂缝宽度计算模型,各模型考虑的因素不尽相同,表达形式亦各异。本文针对钢筋混凝
近年来的震害表明,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虽然减少了地震中的人员伤亡,但建筑物破坏所造成的巨额损失严重超出了人们所能接受的程度。在这一背景下,9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了基于性能
随着建筑加固改造业的不断发展,加固改造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加固改造工程中经常涉及新旧混凝土的连接问题,而新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在西北黄土地区进行的机场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由此而引发的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问题备受学术界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机场高填方
近年来,由于输变电线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角钢输电塔结构在工程中被使用,从而带有节点板的K型角钢节点在输电塔结构中被广泛使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针对输电塔半刚性连接节
地震预警技术是国内外新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地震减灾手段,对减轻地震损失、降低地震次生灾害和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的意义。预警震级测定是地震预警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对后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