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祖茔与宗族组织:明清房山祖茔碑铭解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ai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北京房山区现存的碑铭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探讨明清以来华北民间宗族组织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机制。 在中国宗族史研究中,族谱、祠堂、族田一直被视为宗族发展的基本要素。然而,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我们似乎很难看到祠堂、族谱、族田三者齐全的宗族形态,而普遍存在的是坟墓的系统,家族茔地对整合宗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先茔碑、墓志铭之类的史料,探讨北方宗族组织与祖茔的内在联系。系谱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族谱明支派的作用;墓祭是主要的祭祀活动之一;先茔地又有祭田的性质,提供了经济支持。 一旦发生宗族人口的对外迁移,原有的祖茔就难以发挥凝聚族人的作用,因而必须创建新的茔地。由于宗族的发展必然表现为祖茔的变迁,可以通过祖茔探讨宗族的发展进程。在某一特定的地区,宗族发展往往经过迁移、定居、繁衍、分家再到迁移的循环过程;同样,祖茔也会经过建茔、修护、另立新茔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是以分家为契机,以建立新茔为归宿的。 最后,对明清以来的宗族发展进行讨论。认为华北与华南的宗族形态、发展机制的不同是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造成的。由于华北地区的祠堂、族谱、族产不如华南发达,因而祖茔对宗族的发展尤为重要。换言之,以祖茔为中心的宗族组织,可能是华北宗族的基本形态,反映了不同于华南的宗族发展模式,在中国宗族史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
其他文献
本论文要研究1909年至1937年,日本领事馆警察机构在延边朝鲜民族聚居区地区得以设立、扩张的过程及它对延边朝鲜民族行使警察权,“统制”朝鲜民族的历史。 全文由绪论、正文
党内民主与一般的民主不同,既不能用一般的民主来套党内的民主,也不能不加分析的将一个政党的党内民主套用到另一个政党。发展以党内派别为基础的党内民主,会从根本上搞跨现
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域,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登上历史舞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做出了不朽的
迄今为止,非洲国家接受援助建成的工程项目,就其影响力而言,几乎均不能与坦赞铁路相媲美。非洲人把坦赞铁路誉为“自由之路”,中国人称其为“友谊之路”,就是这样一条具有战
欧盟东扩是欧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组织扩大,堪称“大爆炸式”的扩张。欧盟东扩战略的提出是综合考虑了种种因素的结果,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中东欧国家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