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北京房山区现存的碑铭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探讨明清以来华北民间宗族组织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机制。
在中国宗族史研究中,族谱、祠堂、族田一直被视为宗族发展的基本要素。然而,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我们似乎很难看到祠堂、族谱、族田三者齐全的宗族形态,而普遍存在的是坟墓的系统,家族茔地对整合宗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先茔碑、墓志铭之类的史料,探讨北方宗族组织与祖茔的内在联系。系谱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族谱明支派的作用;墓祭是主要的祭祀活动之一;先茔地又有祭田的性质,提供了经济支持。
一旦发生宗族人口的对外迁移,原有的祖茔就难以发挥凝聚族人的作用,因而必须创建新的茔地。由于宗族的发展必然表现为祖茔的变迁,可以通过祖茔探讨宗族的发展进程。在某一特定的地区,宗族发展往往经过迁移、定居、繁衍、分家再到迁移的循环过程;同样,祖茔也会经过建茔、修护、另立新茔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是以分家为契机,以建立新茔为归宿的。
最后,对明清以来的宗族发展进行讨论。认为华北与华南的宗族形态、发展机制的不同是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造成的。由于华北地区的祠堂、族谱、族产不如华南发达,因而祖茔对宗族的发展尤为重要。换言之,以祖茔为中心的宗族组织,可能是华北宗族的基本形态,反映了不同于华南的宗族发展模式,在中国宗族史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