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人智能控制器的参数在线模糊自整定在小车二级倒立摆中的应用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r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人智能控制基于特征辨识的多控制器、多控制模态结构,突破了传统控制理论控制信息处理单映射的结构,解决了复杂难控系统的控制可行性问题。但是,众多的特征参数和控制参数的确定与校正,给控制器的设计又带来了困难。而模型与实际系统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系统发生改变或者受外界不确定因素干扰的时候。因此,控制器参数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才能直接用于实际系统的控制。对于小车二级摆摆起倒立这样的非线性运动过程,控制参数需要随摆杆运动的姿态变化而变化,因此引入在线的控制参数自校正,对于实现快速高品质的实时控制显得十分重要。控制的参数整定是控制中重要的环节,参数自整定的实现思想就是在系统响应的不同阶段,自动修改控制参数的值,以满足系统对被控过程的动态性能、调节精度和抗干扰性能的要求。如果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等智能,更会使研究的复杂系统更具有实用价值。模糊控制中的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性能,根据被控过程的特性和系统参数的变化,自动生成或调整模糊控制器的规则和参数,达到控制目的。这类控制器在实现人的控制策略基础上,又进一步将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引入控制器,使控制具有更高的智能性。本文运用模糊逻辑规则设计了仿人智能控制器参数校正级的模糊自校正结构。该结构具有模糊参数自校正能力,在小车二级摆摆起倒立的控制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具有多模态控制结构和分层递阶结构的仿人智能控制器在线参数自校正。我们实施的对象倒立摆系统是一个经典的快速、多变量、非线性、绝对不稳定系统,是进行控制理论研究与教学及进行各种控制实验的理想平台。许多控制概念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系统收敛速度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直观地表现出来。在基于动觉智能图式的理论的仿人智能控制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①介绍了参数整定的方法,叙述了仿人智能控制参数整定理论,并将其形式化,归纳出仿人智能参数模糊整定的理论。②在小车二级倒立摆仿人智能控制器的设计中引入在线模糊参数自整定,设计了小车二级倒立摆摆起倒立的控制器。③对小车二级倒立摆摆起倒立进行了仿真和实时控制,验证了本文中设计的控制器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小车二级摆摆起倒立控制的计算机仿真与实时控制实验表明,控制参数的在线模糊自校正,明显地增强了仿人智能控制器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其他文献
由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实际观测时间序列总是不可避免的混有噪声,噪声的普遍存在性和高破坏性掩盖了这些系统的内在动态特性,极大地影响了混沌时间序列单变量或多变量的预测,以及
非晶和纳米晶软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领域,对实现电子产品高频化、小型化、低损耗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有代替目前广泛使用铁芯材料之趋势。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多用于动态磁化条件下工作的磁性器件,因此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产品的动态磁性测量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由DDS励磁信号源、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组成的硬件平台,在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开发环境下,进行测量系统的开发。系统分为DDS励磁信号源、数据采集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视频图像的压缩编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的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共同制定
电液伺服系统是典型的机、电、液一体化耦合系统,具有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负载干扰等特性,与一般控制系统相比其控制器设计更为复杂。电液负载模拟器是被动式电液力矩伺服系
H.264/AVC是最新的国际视频编码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的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共同制定,代表了未来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的
人脸识别是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识别系统采集的原始人脸图像通常以网格像素的灰度值集表示,孤立的像素灰度
本文在研究了视觉跟踪系统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跟踪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计算机视觉模块、伺服控制系统模块和OPC通讯模块组成。提出了基于USB摄像头的
随着工业生产与管理的紧密结合,实现“管控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工业生产主要使用实时数据库,管理则由商业数据库占据统治地位,这样导致了生产管理中异类数据库并行现象的出现
在很多实际系统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确定性。美国电子工程与控制论专家L.A.Zadeh是位很有洞察力的科学家,他正视并为解决这类问题于1965年,发表了《模糊集合》一文,大胆地对
尿液分析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了解尿液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对肾脏和尿路是否存在疾病,以及疾病严重程度和愈后情况作出判断。随着光电技术、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