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运动与国家建设——城市社会主义改造研究1949-1956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ove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发生于1949年至1956年的城市社会主义改造为研究对象,将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视为城市社会主义改造的主线。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并非仅仅只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变革,而且是国家权力主导下的城市社会的结构性变迁,故而本文提出一个基本假设:城市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政治运动的历史过程。本文没有给出政治运动的明确涵义,而是试图通过对政治运动三个核心变量----政治权力及其组织体系的发展、生产资料社会性质构成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变化——的分析,使得政治运动的内涵得以自我呈现出来。在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时,国家与社会一体化了,党与国家一体化了,这两个一体化实质上就是政治运动在消弭政党、国家、社会三者差别基础上,使三者一体化了。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政治运动达到了其完满的状态。所谓完满,意指政治运动的三个核心变量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成形并稳定下来,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的以后的进程只不过是这个稳定下来的状态上的延续。政治运动的完满状态标志着支配政治运动历史过程的逻辑生成了,一个逻辑一经生成便支配着毛泽东时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政治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是以党与人民关系为支配关系的。政治运动没有创造这个关系,而是发展了这个关系,并且将这个关系制度化为国家中的核心关系。党与人民关系不是成熟现代国家中的国家与公民关系,它带着浓烈的传统色彩。这决定了政治运动与国家建设的复杂性,一方面政治运动确定了国家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另一方面它阻滞了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国家制度凝固化的局面。这是政治运动的必然逻辑。
其他文献
本文的选题是中国的元首外交,研究的背景是首脑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元首外交的发展与兴起,研究的方法是历史与比较研究法,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国内政治的
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公司相互持股已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司相互持股对经济生活起到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世
在民间调解制度中,作为调解者的村庄精英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论文就是以此主题而展开的。本文首先以民间调解制度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