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治前期作为日本由封建幕府统治转型为近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其间传统思想与近代化思想的冲突与妥协形成了近代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思想特点。特别是这一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集中体现了传统与近代、东方与西方的思想冲突与妥协。江户时代伦理道德思想经历了注重忠诚奉公的武士集团的道德规范与强调互助勤俭的庶民阶层的道德教化这两者分化的前中期,进入弱化阶层、以内在真心维护道德规范的中后期,伦理道德思想呈现多阶层的杂糅性,为明治时代国民道德思想的形成做好了铺垫。明治前期各派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之关系进行了不同解读。宫廷派代表人物元田永孚主张“德外无智”的本末论。明治政府官僚森有礼以“身体能力论”阐述体育之于德育的促进作用。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初期主张以智育的发展提升德育,后期提出宗教教化之德育。道德分为社会公德和私德两方面。明治前期的社会公德具体体现为忠君、爱国、利己利他思想。明治前期各派伦理道德思想在对忠君方式的认识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另一方面,无论宫廷派、政府官僚,抑或启蒙思想家,均在忠君对象、忠君的作用、爱国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并将爱国思想统一在国体主义之下。明治前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私德,具体体现为孝悌、自由独立、实学思想等方面。各派伦理道德思想对上述德目的解读呈现多样化特征。但上述私德皆与明治前期的社会公德有着内在联系。明治前期伦理道德思想在明治后期得到延续与发展。其中皇权主义忠君爱国思想出现极端化,实学兴邦思想体现于教育实践中,独立自尊、利己利他、民本主义思想在“教育敕语体制”下依旧存在并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