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花扇》是清初孔尚任历经十余年创作的传奇剧本,其语言接近当时的口语,是研究明末清初汉语状况价值较高的语料。目前将《桃花扇》作为语料研究的论文、论著还很少,仅发现有程大敏写的研究《桃花扇》中“得”、“的”、“之”、“着”等助词的五篇文章。我们选取《桃花扇》的代词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揭示明末清初汉语代词的使用状况,探寻汉语代词在近代的演变情况及其演变规律。根据《桃花扇》的语料情况,综合前人代词的研究成果,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我们将《桃花扇》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人称代词主要划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和统称代词四类。其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出现306例,“我们”104例,“我辈”12例,“我”3例,“俺”356例,“俺们”18例,“咱”22例,“咱们”9例,“咱家”8例,“吾”15例,“吾辈”2例,“吾曹”1例,“朕”7例。第一人称代词以“俺”和“我”的使用频率最高。“我”的语法功能丰富,因而能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最通行的第一人称代词。“俺”来自北方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第二人称代词“你”出现382例,“你们”34例,“尔”5例,“尔等”3例,“尔曹”1例,“您”5例。其中“你”的使用频率最高,是主要的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出现351例,“他们”19例,“之”30例,“其”17例,“彼”2例。其中以“他”的使用最多,是占主要地位的第三人称代词。统称代词有“大家”一词,共出现50例,全部用作主语。根据功能和意义的不同,指示代词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其中近指代词“这”出现400例,“这等”41例,“这样”30例,“这里”17例,“这般”14例,“这些”8例,“这番”4例,“这班”3例,“这边”2例,“此”279例,“斯”2例,“兹”1例。其中“这”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此”。远指代词“那”出现145例,“那些”14例,“那时”10例,“那边”7例,“那班”3例,“那里”2例,“那样”1例,“那番”1例,“彼”2例。研究发现,《桃花扇》的指示代词以“这”、“此”、“那”为主,而“彼”、“斯”、“兹”等代词则使用的比较少。由此可见,在《桃花扇》时代,“这”、“那”等指示代词已经基本取代先秦时期以“彼”、“斯”等为代表的指示代词。根据询问内容的不同,《桃花扇》的疑问代词分为六类。一是事物疑问代词:“何”出现127例,“那”96例,“什么(甚么)”39例。二是人物疑问代词:“谁”出现102例。三是方式、情状疑问代词:“如何”出现82例,“何如”15例,“何妨”9例,“何以”3例,“若何”5例,“何不”17例,“怎”85例,“怎么样”4例,“怎样”2例,“怎生”7例。四是原因目的疑问代词:“为何”出现70例,“怎么”45例,“怎的”31例,“怎得”5例。五是处所疑问代词:“那里”出现63例。六是数量疑问代词:“几”出现22例,“多少”1例。其中“何”、“谁”和“那”的出现频率比较高,是《桃花扇》中主要的疑问代词。另外还有“何”字结构、“怎”字结构的大量运用。通过对《桃花扇》代词的分类整理研究,我们发现《桃花扇》的代词与现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比较接近。《桃花扇》的代词形式多样,代词体系比较完备,其语言具有较强的口语性和鲜明的地域色彩。研究发现,《桃花扇》时期汉语口语的代词系统,已经脱离了文言语言的代词系统,具有明显的向现代代词系统演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