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滚珠丝杠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工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gu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密滚珠丝杠副是精密机械定位与传动的关键功能部件,其同时兼具高精度、高效率和可逆性等优点。作为关键部件之一,滚珠丝杠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是保持滚珠丝杠副精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滚珠丝杠采用的感应加热淬火工艺普遍存在淬硬层浅、硬度梯度分布不合理、变形大等问题,因而制约了精密滚珠丝杠的定位精度等可靠性能指标提升。本文参考国际滚珠丝杠常用的50CrMo4钢,选用国产55CrMo钢作为制造Φ80mm规格的滚珠丝杠材料。针对滚珠丝杠感应淬火时因滚道部位的漏磁现象而导致硬度分布不合理问题,提出对车丝丝杠采用倾斜30°单匝感应圈的感应加热淬火工艺和对丝杠光杆采用四匝感应圈的感应加热淬火工艺。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硬度及硬度分布曲线测量、疲劳试验和失效分析,分别对Φ80mm规格50CrMo4钢和55CrMo钢制车丝丝杠和丝杠光杆的感应加热淬火工艺质量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国产55CrMo钢与50CrMo4钢的化学成分相近,均具有较高的淬透性。经预先调质热处理后,国产55CrMo钢中的回火索氏体组织更均匀、细小,有利于后续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工艺的进行。但是,Φ80mm55CrMo钢滚珠丝杠采用企业现行的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工艺无法获得理想的淬硬层组织及硬度分布梯度,而滚道底部硬度过低则明显降低了耐磨性和抗接触疲劳性能。(2)车丝丝杠采用倾斜30°单匝感应圈的表面感应淬火工艺处理后,其滚道底部的淬火效果有所改善。而丝杠光杆采用四匝感应线圈的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工艺处理后,淬火效果明显改善,其淬硬层深度明显增加,淬硬层组织中未溶碳化物分布均匀,提高了耐磨性及抗接触疲劳性能。(3) Φ80mm55CrMo钢丝杠光杆采用四匝感应圈的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工艺优化参数是:功率160kW、淬火速度240mm/min、冷却液浓度7.5%、冷却距离35mm。丝杠光杆经此优化淬火工艺处理后,表面淬火效果最好。(4)疲劳试验和失效分析的综合结果表明,Φ80mm 55CrMo钢滚珠丝杠副的疲劳寿命可以满足额定寿命要求,而且优于台湾上银Φ80mm 50CrMo4钢滚珠丝杠副。失效后的55CrMo冈滚珠丝杠滚道仅出现轻微压痕,未发生严重的疲劳失效,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及抗接触疲劳性能。因此,Φ80mm规格滚珠丝杠选用国产55CrMo钢和采用四匝感应圈的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工艺可以满足精密滚珠丝杠表面淬硬层的工艺质量要求,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为提高我国精密滚珠丝杠的生产技术水平奠定了有利的实验基础和可行性依据。
其他文献
民生类电视新闻节目,已经成为新闻界最重视的新闻传播叙事形式之一,也是全国各省级、市级电视台采用较早的新闻传播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在全国的各城市电视台形成了节目制作的
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商科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应用性本科普遍把会计学作为商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因此,应针对当前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改进
本文研究了La2O3-MgO-Al2O3-SiO2(LMAS)系微晶玻璃与BMT(Ba(Mg1/3Ta2/3)O3)陶瓷复合材料。通过不同的热处理由固相反应析出了不同的晶相。利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
中国共产党和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以下简称“非国大”)都是世界上重要的政党,它们之间的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由于两党在它们本国处于一个长期稳定执政的地位,所以它们在各自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呈世界性的存在和发生。其宿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宿主为水生禽类,同时也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和人类。一般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帕罗西汀浓度的LC-MS/MS方法,研究CYP2D6基因多态性以及性别、食物对帕罗西汀在河南汉族健康受试者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河南汉族健康受试者随机分
<正> 尿毒症所致的精神神经障碍相当常见,但国内文献报道少见,现将我院1989年1月至1990年7月收治有精神神经症状而资料较完整的42例报告如下。 临床分析 一般资料 男性25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航空工业对航空发动机零件材料性能和疲劳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材料强度等性能,减少材料失效,延长零件服役寿命成为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重大课题
本文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在LabVIEW7.0 软件平台上研制开发了一套微孔钻削力在线实时监控系统。系统不但具备了采集钻削力数据和控制步进电机进给的功能,而且可对采集到的信号进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构筑起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生存和生活方式。网络文化的冲击,已经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