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建立人源化NOD/SCID小鼠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模型 目的:建立人源化NOD/SCID小鼠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疾病模型,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从人新鲜脐带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经尾静脉注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动态监测小鼠造血系统重建情况。B95-8细胞经培养后制备EB病毒,将1000TCID50剂量的EB病毒经尾静脉注入人源化NOD/SCID小鼠体内,动态监测小鼠外周血象的变化,利用PCR、RT-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ELISA等实验方法对EBV-HLH小鼠模型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NOD/SCID小鼠在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3周,外周血象基本恢复到照射前水平,其中血红蛋白恢复最快,血小板恢复最慢,白细胞均数为1.89±0.25×109/L,血红蛋白均数为156.3±4.67g/L,血小板均数为132±11.1×109/L。移植后第4周,小鼠的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人特异性Alu基因序列和人源化的CD45+细胞。人源化NOD/SCID小鼠注射EB病毒后,出现脾大、贫血、血小板低、高细胞因子血症、低白蛋白血症等,免疫组化可见肝脾中有大量CD8+T细胞广泛浸润,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外周血中NK数量减少,HE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分析可在肝脾中发现噬血细胞现象,小鼠外周血中可检测到高滴度的EBV-DN A。经秩和检验与Fis 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死亡组与存活组小鼠的的多项实验室指标发现,白细胞、血小板、IFN-γ、血清白蛋白和E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0 g/L是小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 结论: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入NOD/SCID小鼠2-3周后,其造血系统能有效重建;EB病毒是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的触发因素;本实验成功建立了EBV-HPS小鼠模型,为我们下一步探讨EB病毒触发HPS的机制研究提供工具;血清白蛋白降低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动态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有助于临床实践中实时观测患儿病情变化。 第二部分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HP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HPS患儿以持续高热(100%)、肝肿大(64.29%)为突出表现,可伴有其他临床表现如呼吸系统症状(53.57%)、脾肿大(50%)、多浆膜腔积液(42.86%)、淋巴结肿大(32.14%)、黄疸(17.86%)、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4.29%)、皮疹(14.29%)和消化道出血(10.71%)。实验室检查以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高甘油三酯血症、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降低及低钠血症等为主。病因分析显示,感染相关性HPS17例(60.71%),其中以EB病毒相关性HPS最多(11例,感染相关性HPS的64.71%)。经秩和检验与Fis 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的多项实验室指标和临床表现发现,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5 g/L是HP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33,P=0.026)。 结论:HPS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是影响 HP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监测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有助于实时了解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对于降低患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