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刚/柔N-杂环类配体Co(Ⅱ)配聚物的研制及光-电性能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376854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设计研制具有光-电转换功能的过渡金属-有机杂化配聚物型分子材料为目的,采用水热方法,设计合成了两大系列配聚物:(1)以兼具刚性的共轭氮杂环和柔性可弯曲旋转的亚胺基的4,4¢-二吡啶胺(4,4¢-dpa)为主要结构构建配体,以无机小分子、柔/刚性有机羧酸分子为协同配体,设计合成系列配聚物(配聚物1-8);(2)以集芳香环、富N、羧基三种官能团于一体的1H-1,2,3-苯三氮唑-5-羧酸(H2btca)为结构建筑块和功能配体,以2,2¢-bipy和phen为辅助功能配体,设计合成系列配聚物(配聚物9-13)。经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这13种配聚物的结构,其分子式如下:(1)[Co Zn(OH)(dpa)(trans-C4H2O41.5]n(2)[Co(dpa)Cl2]n(3){[Co2(dpa)2(suc)2]·H2O}n(4)[Co(dpa)(1,4-bdc)]n(5)[Co(Hdpa)2(SO42(H2O)2]·4H2O(6)[Co2(Hdpa)2(ox)(SO42(H2O)4](7){[Co Ni(dpa)(mal)2(H2O)2]·2H2O}n(8){[Cu5(dpa)2(suc)2(OH)4(SO4)]·2H2O}n(9){[Co3(btca)2(OH)2]·2H2O}n(10)[Co(bcta)(2,2’-bipy)]n(11)[Fe(btca)(phen)]n(12)[Zn(btca)(phen)]n(13)[Co(btca)(phen)]n结构解析表明,在配聚物(1)-(8)中,配体dpa呈现两种存在形式,并以三种不同的配位方式桥联过渡金属离子,形成不同结构维度的分子。在配聚物(9)-(13)中,配体btca2-采取两种不同的配位方式桥联金属离子,也形成了不同结构维度的分子。对13个配聚物进行了IR、UV-Vis-NIR、SPS、FISPS、XRD和TG等测试,基于结构,对比分析各配聚物的性质。着重探讨了影响光电性能的因素,得到如下初步性结果:[1].在紫外和可见光(300~800nm)的照射下,配聚物(1)-(13)都呈现明显的光伏响应,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且表现出P型半导体的特性。[2].由配位键/共价键构筑的3D无限结构比由氢键构筑的3D结构更紧密,可为光生载流子的传输提供更有利的传输通道,从而使配聚物的光伏响应强度增大。[3].配聚物中配体的种类不同,影响配聚物的光伏响应。在配聚物的结构中引入共轭配体,使光伏响应向可见光区拓宽,即拓宽了物质对光的吸收利用。[4].配聚物中心金属价电子构型影响光电性能。在配聚物(11)-(13)中,由于配聚物(11)中的Fe(II)处于低氧化态,还原性强,容易被氧化,所以其荷迁移跃迁较容易进行,表现在SPS或FISPS中为光伏响应带向可见光区拓宽。以上结论可为研制新型光电转换材料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本研究试图考察面孔和声音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有迹可循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们是否具有跨通道匹配陌生面孔-声音身份信息的能力。采用眼动技术和脑电技术进行实验验证,共实施两个
本课题通过对北里链霉菌(Streptomyces kitasatoensis)代谢进行调控,在促进吉他霉素合成的同时,优化其组分。在研究摇瓶中添加甘油对吉他霉素合成影响时,发现豆油为4%,甘油为
利用流动沸腾换热的微通道热沉具有所需工质流量小、换热系数高、温度分布均匀等优势,是适用于高热流密度微电子器件的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散热技术。但随着热流密度不断攀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分割作为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在模式识别、目标跟踪和图像理解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一些学者致力于图像分割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分割
1,8-萘酰亚胺类比率荧光探针分子是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金属离子探针,改变识别基团的结构可以获得高选择性的Cu(II)和Cd(II)离子荧光探针,荧光发射波长蓝移。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
水污染问题是现代社会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大量污水来自于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它们携带着各种化学物质如果未经处理被排入湖泊、河流和海洋后则会严重影响水质。其中,含
心律失常是由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的心律不规则疾病。多数心律失常患者发病轻时没有症状,但随病情发展可能会从出现心悸和心跳停顿等症状发展到中风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碳点(CDs)作为纳米材料家族的一个新成员,由于它的合成方法简单并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易功能化、低毒性、光致发光性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生物成像、催化、生物传感等
中国监察制度历史悠久,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和确立于秦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充分发展,隋唐时期逐渐成熟,宋元时期进一步强化,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朝监察制度吸收历代监察制度的优点并加以发展完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对维护明朝的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前的监察制度相比,明朝监察制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监察系统更加严密,监察范围更加广泛;监察机关相对独立,监察
Ti-YNU-1分子筛具有扩展的12-MR层间孔道,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显示出比Ti-Beta、TS-1、3D Ti-MWW和Ti-MOR分子筛更高的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本论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