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设计研制具有光-电转换功能的过渡金属-有机杂化配聚物型分子材料为目的,采用水热方法,设计合成了两大系列配聚物:(1)以兼具刚性的共轭氮杂环和柔性可弯曲旋转的亚胺基的4,4¢-二吡啶胺(4,4¢-dpa)为主要结构构建配体,以无机小分子、柔/刚性有机羧酸分子为协同配体,设计合成系列配聚物(配聚物1-8);(2)以集芳香环、富N、羧基三种官能团于一体的1H-1,2,3-苯三氮唑-5-羧酸(H2btca)为结构建筑块和功能配体,以2,2¢-bipy和phen为辅助功能配体,设计合成系列配聚物(配聚物9-13)。经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这13种配聚物的结构,其分子式如下:(1)[Co Zn(OH)(dpa)(trans-C4H2O4)1.5]n(2)[Co(dpa)Cl2]n(3){[Co2(dpa)2(suc)2]·H2O}n(4)[Co(dpa)(1,4-bdc)]n(5)[Co(Hdpa)2(SO4)2(H2O)2]·4H2O(6)[Co2(Hdpa)2(ox)(SO4)2(H2O)4](7){[Co Ni(dpa)(mal)2(H2O)2]·2H2O}n(8){[Cu5(dpa)2(suc)2(OH)4(SO4)]·2H2O}n(9){[Co3(btca)2(OH)2]·2H2O}n(10)[Co(bcta)(2,2’-bipy)]n(11)[Fe(btca)(phen)]n(12)[Zn(btca)(phen)]n(13)[Co(btca)(phen)]n结构解析表明,在配聚物(1)-(8)中,配体dpa呈现两种存在形式,并以三种不同的配位方式桥联过渡金属离子,形成不同结构维度的分子。在配聚物(9)-(13)中,配体btca2-采取两种不同的配位方式桥联金属离子,也形成了不同结构维度的分子。对13个配聚物进行了IR、UV-Vis-NIR、SPS、FISPS、XRD和TG等测试,基于结构,对比分析各配聚物的性质。着重探讨了影响光电性能的因素,得到如下初步性结果:[1].在紫外和可见光(300~800nm)的照射下,配聚物(1)-(13)都呈现明显的光伏响应,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且表现出P型半导体的特性。[2].由配位键/共价键构筑的3D无限结构比由氢键构筑的3D结构更紧密,可为光生载流子的传输提供更有利的传输通道,从而使配聚物的光伏响应强度增大。[3].配聚物中配体的种类不同,影响配聚物的光伏响应。在配聚物的结构中引入共轭配体,使光伏响应向可见光区拓宽,即拓宽了物质对光的吸收利用。[4].配聚物中心金属价电子构型影响光电性能。在配聚物(11)-(13)中,由于配聚物(11)中的Fe(II)处于低氧化态,还原性强,容易被氧化,所以其荷迁移跃迁较容易进行,表现在SPS或FISPS中为光伏响应带向可见光区拓宽。以上结论可为研制新型光电转换材料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