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PEG两相体系铑/新型磷酸酯络合物催化烯氢甲酰化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合成了一种含有聚醚链的新型磷酸酯型配体TMPGPA(tri-(methoxylpolyethylene glycol)-phosphate),并将该配体用于温控PEG两相体系中的烯烃氢甲酰化反应。考察该配体与铑的络合催化剂催化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以及循环使用效果,利用温控PEG两相体系的“高温均相反应,低温两相分离”性质,使催化剂通过简单的相分离就实现分离回收和循环使用。 本文使用Rh/TMPGPA络合催化剂在温控PEG两相体系中分别对1-十二碳烯、环己烯和二聚异丁烯进行了氢甲酰化反应研究,系统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对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催化剂的循环使用及Rh在上层有机相的流失情况。结果表明,该体系中Rh/TMPGPA络合物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1-十二碳烯的转化率和醛收率达到99%以上,催化剂循环使用7次,催化活性无明显降低,前三次反应Rh的平均流失量为8.1%(wt%)。环己烯的转化率和醛收率也达到99%,催化剂循环使用9次,活性无明显降低,前三次反应的Rh平均流失量为3.3%(wt%)。在二聚异丁烯的氢甲酰化反应研究中,在优化条件下,烯烃转化率和醛收率达到95%,催化剂循环使用7次,催化活性逐渐降低,前三次反应中的Rh平均流失量为12.9%(wt%)。
其他文献
电化学方法常压合成氨最早是在1995年由乔治?斯达克等提出并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此方法一经提出,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浓厚的兴趣。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哈伯氨合成法热力学
通过研习近年来的中考数学试题,不难发现中考检测的内容涉及知识面广,跨度大,综合性强,并且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复习中要确立合理的复习目标,落实科学的复习内容,选择合理的复习方法,用“三定”为高效复习导航。  一、定标:确立合理的复习目标  确立合理的复习目标是高效复习的前提,要做到“有标可依”和“因材施教”。  确立合理的复习目标,首先要紧扣教材,抓好基础。近年来中考命题的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小组在羧酸类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应用开发上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刚性羧酸配体,而对于含有柔性链的羧酸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报道甚少。含有柔性链的羧酸配体,其中的苯甲酸上的羧基为刚性基团,是形成具有骨架多孔配合物的优良配体,而其中与苯环相连的氧烷基羧酸链含有柔性基团,具有空间构型多变、可塑性强等特性,这些结构上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含有柔性
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免疫分析法获得了不断的发展。近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在免疫分析中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检测手段。由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具有灵敏度高、检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电化学装置,具有环境友好、能量转换率高和燃料适应广泛等优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第三代燃料电池,其所有的部件是固态的,具有无漏液、启动快寿命长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的绿色能源。传统的以氢气为燃料的高温SOFC存在以下问题:1,高温运行,对于各个组成部件的要求苛刻,难与密封,成本高。2, YSZ电解质在中、低温下离子导电率低,不适在中、低温下进行操作。3,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