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试图分裂中国的产物,其中1914年西姆拉会议中提出的“麦克马洪线”就是最显著的表现。英国的西藏政策带有典型的帝国主义色彩,扩大英国权势、防范俄国南下是其政策的主要目的。然而在英国撤离南亚大陆后,印度独立以后的领导者们,显然继承了英国将西藏视为“缓冲区域”的政策思想。此外,通过维持西藏政策来实现英国留下的边界领土利益,成为印度的西藏政策形成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利益关切。面对新中国成立的事实、对华政策的需要以及印度当时所面临的地区困境事实,在试图支持西藏独立失败后,印度审时度势地调整对藏政策,以维持西藏的高度自治地位为首要目的。但是,西藏政策的调整丝毫未影响印度在西藏问题下所隐藏的边界利益以及西藏事实上的缓冲作用。因此,依据印度在边界利益即“麦克马洪线”的实现与否,可以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印度西藏政策分为两个阶段,1956年周恩来访印期间与尼赫鲁达成关于西藏和边界问题的共识,则是两个阶段的主要分水岭。在通过外交手段维持西藏地位、军事手段实现边界控制以及领导人间达成边界共识之后,尼赫鲁成功地利用西藏问题实现了印度的边界利益。自此印度再次调整西藏政策,开始避免介入西藏事务、维持西藏现状的阶段。1959年西藏叛乱,导致尼赫鲁的西藏政策再次失败。在印度方面看来,西藏局势的演变与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变化,直接对印度的北部西北部边界领土利益和边境地区的防务安全构成严重挑战。为抵消西藏地位变化带来的安全威胁,印度在加强防务的同时再次试图拓展边界。这体现为尼赫鲁在中印边界西段阿克赛钦地区的政策变化,同时这也导致了中印两国因边界分歧和西藏问题,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印度始终将边界问题与西藏政策围绕在一起,因而随着西藏政策的失败,其在边界问题上固有的利益诉求和更广泛的野心暴露无遗,这使得中印关于边界问题的对抗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