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西方经济学说史的演进看,商品生产的地理差异、地域分工及以此为基础产生的国际(区际)贸易,实践上来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理论上来源于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此后,资本主义向社会化大生产阶段过渡,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模式在全球扩展,一方面推动了国家(地区)问贸易逐步自由化,另一方面“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雁型发展理论”等对地域分工的探讨不断升级;挖掘并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地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均体现了一系列地域分工及贸易理论的实践。这一发展趋势,引导并推动了“特色产业"理论的形成及完善,使之成为世界经济理论发展轨迹中的重要环节,而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西部沿边地区的特色产业在形成背景、实现水平及发展升级路径等方面均体现出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基础与经济滞后性,一方面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自然资源基础、对外贸易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因此,特色产业的遴选与推进,成为西部沿边地区发展经济、提高整体实力的支撑与保障。本文遵循“理论铺垫——定性讨论——定量分析——结论及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特色产业的基础概念、影响因素及理论渊源出发,定义研究范围,探讨特色产业选择的指标化依据并建立指标体系,提出西部沿边地区特色产业选择模式——定性选择与实证评价相结合,首先从资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等方面给出西部沿边六省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大致范畴,作为综合分析与发展研究的基础;其次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相关数据,建立合理有效的省级综合评分体系,为西部沿边六省区52类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综合打分与排序,作为研究参照;再次,结合定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结论,选择综合评分较高并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为重点投资产业加以扩大,综合评分不足但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为关键扶持产业并加以培育,综合评分较高但地区特色不显著的产业稳定发展产业为并加以巩固。针对各省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研究结论,本文以构建西部沿边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为基础,提出推进西部沿边地区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调整升级并不断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特色产业理论在西部沿边地区的实践与特色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