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南部1143站位提供了从晚中新世到全新世连续的沉积序列,该站位共分为两个岩性亚单元(Unit IA和Unit IB)。本文通过对1143站位岩芯中采集的36个沉积物样品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进而探讨了沉积物的古气候,古生产力和古沉积环境的演化及物质来源,同时也建立了南海南部的东亚季风和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与沉积物堆积速率和粘土矿物记录进行对比,重建南海南部的东亚季风在6-0.8Ma期间的演化以及讨论越南的区域抬升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对其的影响。Fe、Al、Mg、Ca、Ti和Rb含量均较为明显的低于平均上陆壳(UCC),而Na和K含量较UCC高。除了Ca与Al呈现出显著负相关之外,Fe、K、Mg、Ti和Rb均与Al呈现出强正相关,表明它们与沉积物中的云母或粘土矿物有关。沉积物岩心中的化学蚀变指数(CIA)介于54和76之间,平均值为60,也反映了1143站位的源区为中等化学风化强度。在6-5.2Ma期间,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作用强度较强,由于越南构造抬升使得源区物理侵蚀增强和夏季风增强共同作用使陆源物质输入增多,而夏季风强度增强驱动了的上升流活动和降雨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幅度增加使得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和陆源营养物质输送导致了较高的古生产力。5.2-1.7Ma,沉积物源区气候变冷,导致海洋生物活动减弱,使海洋处于低生产力时期。其中,在3.6-2.6Ma,暗示东亚季风不断加强,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是对青藏高原发生阶段性快速构造隆升的响应,以及该时期的逐渐形成的北极冰盖的使得全球的海平面下降和陆源物质的输入相对增加进一步导致古生产力变高。自1.7Ma开始,对应冬季风增强,气候也变得寒冷,冬季风所带来的风尘物质输入增加,盆地内水循环逐渐增强,底部产生的营养物质能够输送到表层,表层的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增强,使得古生产力有所提高。元素地球化学和区域地质背景结合分析得出沉积物的源区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沉积物潜在物源区的源岩可能含有更多的长英质岩石成分,推测主要为花岗岩。湄公河可能是1143站位沉积物的最主要的潜在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