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据2012年数据统计显示,乳腺癌在所有女性肿瘤事件中占25%,在肿瘤死亡事件中占15%。尽管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较西方国家相对较低,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迅速上升。2015年数据统计,中国女性新发乳腺癌约26.86万例,占女性新发肿瘤的15%。早期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较高,预后好,而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和远处转移率高,预后差。因此,识别乳腺癌高危人群,针对性地对其开展三级预防,从而控制乳腺癌的发病,并早期发现和治疗乳腺癌患者,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改善乳腺癌的预后,是开展乳腺癌防治的重要策略。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过程,涉及因素如年龄,较高的激素水平暴露,月经初潮年龄较小,绝经年龄相对晚,饮酒,绝经后肥胖,内分泌治疗和乳腺癌家族史等。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找寻到明确的致病因素,但现阶段的研究普遍认为环境和遗传因素均参与其中。遗传因素已经被广泛证明是个体对乳腺癌易感性的关键因素。遗传因素大致分为三类,即高外显率变异、中外显率变异和低外显率变异。高外显率变异是指人群分布频率极低但具有极高发病风险(5~20倍)的变异;中外显率变异是指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较低,最小等位基因频率通常介于0.5%~1%之间,具有较高患病风险(2~4倍)的变异;低外显率变异是指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频率分布,但该基因的作用微弱,携带者患病风险一般低于1.5倍的变异。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与乳腺癌易感性相关的高渗透性基因,例如通过在具有多个受影响个体的家庭中使用连锁分析和位置克隆的方法被熟知的抑癌基因BRC41和BRCA2。迄今为止,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已发现了与乳腺癌相关的80多个常见的低外显率风险基因座;然而,遗传力分析显示,这些低外显率的遗传变异位点仅仅只能解释乳腺癌发病的部分原因。因此,在基于潜在候选基因研究的后GWAS时代,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依然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乳腺癌遗传度的的缺失。选择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调节初级RNA相关转录过程,其可以通过对前体mRNA的选择性剪接使之产生不同的分子亚型。选择性剪接过程的修饰很容易受到剪接因子如突变或遗传变异的影响。最近,全基因组大规模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基因经历了选择性剪接过程,异常剪接亚型在肿瘤组织的激动性,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许多癌症基因是受选择性剪接调节的。例如,许多p53剪接位点突变已经在超过12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中得到了鉴证。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许多基因的异常选择性剪接事件及不同致癌蛋白亚型的形成。这些异常致癌蛋白的形成来自于癌症相关基因的突变或DNA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变异。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家族(serine/arginine(SR)-rich family)是系统发育保守的并且在选择性剪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SRs通常通过结合增强子序列和将剪接体募集到前体mRNA来促进外显子和内含子的重新定义,从而促进剪接。以前名为SRp20,现在称为SFRS3是SR蛋白家族中分子量最小的家族成员,SFRS3已被证实是原癌基因并参与调节许多细胞转录本的剪接。以前的研究表明,SFRS3在卵巢癌,肾透明细胞癌,肝细胞癌和结肠癌等几种癌症组织中高度表达。此外,上皮剪接调节蛋白1和2(ESRP1和ESRP2)也调节不同类型的选择性剪接事件,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蛋白因子通过作用于几种靶向基因如FGFR2,ENAH CD44 and CTNND1参与多种癌症上皮—间质(EMT)转化的形成。同时,研究表明,ESRP1与SFRS3在人类癌症RAS超家族成员-Racl-的选择性剪接中可能具有功能性协同作用。总而言之,选择性剪接事件已经成为癌症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焦点;然而,选择性剪接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我们还了解甚少。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假设三个关键性选择性剪接相关基因(SFRS3,ESRP1和ESRP2)中的遗传变异可能会改变多种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从而显著影响各种蛋白质异构体的表达水平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通过联合Hapmap公共数据库资源结合HaploView软件筛选了 1 6个标签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讨选择性剪接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江苏汉族女性人群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应用Illumina Infinium(?)BeadChip(Illumina Inc.)平台在2004年1月~2010年4月来自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京市鼓楼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为新发乳腺癌的1064例患者和来自同一时间段在江苏省内参与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筛查的人群中随机选取的1073例健康女性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人口学特征、乳腺癌发病相关因素及16个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调整因素为年龄、初潮年龄以及月经状态)分析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估计各多态性位点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分层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控制混杂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最终此项研究发现在调整了年龄,初产年龄和月经状态后仅有一个位点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遗传变异:位于染色体6p15区域近SFRS3基因上的遗传变异 rs2145048(OR=0.81,95%CI=0.71-0.92,P=0.016)。分层分析提示,携带A等位基因突变的rs2145048的保护性效应在初潮年龄低年龄组、首胎活产年龄低年龄组、绝经前女性亚组以及ER或PR阴性的亚组里更显著。本研究首次为剪接体相关基因SFRS3的遗传变异可能参与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的易感性提供了证据。然而,还需要大型的功能实验研究进一步去证实我们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