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住宅变化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w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宅在所有建筑中是数量最多,所占面积最大的一种类型。住宅变化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的反映。农村住宅变化不仅是农村迅速发展的标志,而且引起了农户居住环境的变化,对农村人居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选取人居环境的一个要素--住宅为切入点,采用实例分析和图表解释相结合及软件制图的方法,展开对农村人居环境中住宅变化的研究。   本文首先阐明住宅与聚落的关系,认为农村住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取后者,即狭义农村住宅是指家庭对应的空间实体,供农村居民组织家庭生活和从事家庭副业生产的场所。住宅是居住环境的主体,是人居环境的要素,农村住宅变化对农村人居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围绕村镇建设热潮中农村住宅建设这一现象,探讨引起住宅变化的原因,本文认为自然地理条件、血缘与宗法礼教、风水观念等传统因素对居住之所的影响力正在减弱,而新型的因素如经济发展的驱动、基础设施的完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的影响却日益明显。农村房屋模式变迁主要表现在:人们从最初较深的地下袋穴--较浅的坑式穴居、半穴居--地面上简单木架房屋居住是生产工具更新的结果;农村住宅材料从最初的泥、土、草木结构发展成砖木结构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标志着农村建筑质量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宅布局更为灵活多变,日趋合理,人均居住面积增加;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户对住宅选址、户型、面积、形式等有了更多个性化的要求,更加注重居住环境。   再次,农村建房热潮给农村人居环境带来很大影响,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农户从众心理和自筹自建方式导致农村新建住宅同一性增强,同质化的住宅设计使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建筑文化面临消失的可能;农户攀比心理、农村住宅分散分布、无严格宅基地面积限制等因素致使新建住宅占用了大量耕地,盲目追求大面积建筑的楼房入住率却很低;闲置废弃的房屋使得许多地方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农村的环境、资源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最后,本文结合湖北省农村的具体情况,从生态性、宜居性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来探讨湖北省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基本导向。
其他文献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我们无权透支地球的资源,但有义务减轻地球的负担,这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行为,让地球真正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两型”社会是科学
氮沉降和CO2浓度升高是全球变化的两个重要因子,随着氮沉降的加剧和CO2浓度升高,一方面氮沉降使土壤有效氮增加,另一方面 CO2浓度升高增加了植物的光合底物,对植物及其生态过程将
交通运输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关于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交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始终是积极的,区域内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优良的生态环境则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大量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富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