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者有其屋”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解决住房问题想要达到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尽管如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收入增长水平缓慢,特别是面对目前持续上涨的房价,实现住房安居越来越困难,且这个群体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以2009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作为住房刚性需求重要部分的新毕业大学生收入相对较低,他们既不符合低收入家庭的标准,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却一直未被纳入保障体系之内,而这恰恰体现出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局限性。将中低收入大学生毕业生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吸引大学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并借此留住更多的人才,从而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低收入大学毕业生住房现状、问题以及导致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为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并出台住房政策时提供适当的建议,希望其在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到中低收入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问题,构建中低收入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体系,从而改善该群体的住房状况,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住房保障制度的内涵入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讨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制度的缺失问题,说明将中低收入大学毕业生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前提下,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对太原市几个主要高校(如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毕业生比较集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地,采取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获取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来阐述和说明在被调查范围内的大学毕业生住房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就中低收入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