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持续性压迫对脊髓构筑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5只,建立脊髓腹侧压迫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Ⅰ组:轻度脊髓压迫损伤组(n=12只)、Ⅱ组:中度脊髓压迫损伤组(n=12只)、Ⅲ组:重度脊髓压迫损伤组(n=12只)、Ⅳ组:假手术组(脊髓显露后不损伤,n=9只)。其中Ⅰ-Ⅲ组分别按1小时(A)、2小时(B)、4小时(C)时间段进行压迫,其中3只动物即时取材;1只动物术后一周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取脊髓作连续切片后,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内部结构及病理变化情况。用c-FOS、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FOS、NOS在各组灰质前角内的阳性细胞数,并与假手术组做比较。结果:1.脊髓腹侧压迫损伤后大体形态变化及镜下病理改变:(1)Ⅰ组:脊髓腹侧受压处稍凹陷,呈浅土黄色。镜下可见灰、白质结构完整,灰质前角不出血或偶见散在点状出血,神经细胞尚无明显改变。(2)Ⅱ组:脊髓腹侧受压处脊髓组织液化坏死,呈深土黄色软化灶。镜下可见脊髓灰、白质结构略松散,中央管受压变形,灰质灶性出血,前角细胞肿胀,有单核或多核炎性细胞浸润,白质可见散在出血,有少量空泡形成,软脊膜下水肿、渗出。(3)Ⅲ组:脊髓腹侧受压处组织液化坏死严重,呈深褐色软化灶,坏死延伸到背侧。部分标本切面有胶冻样物流出。镜下可见脊髓灰、白质结构散乱,中央管挤压变形甚至消失,室管膜细胞增生。脊髓灰质可有错位,前后角都有损伤,出现大片坏死灶,炎性反应加剧;白质出血,可见大量空泡形成,有的呈网状结构,纤维分布不均,隐约可见胶质细胞。软脊膜下水肿、充血、出血,血液可随软脊膜间隙流向压迫对侧。受压后恢复一周不同组脊髓外形均略有恢复,横截面脊髓灰质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白质神经纤维略恢复,胶质细胞增生。2.假手术组c-FOS、NOS在脊髓前角表达较低;Ⅰ组、Ⅱ组、Ⅲ组c-FOS、NOS在脊髓前角表达较高,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动物行为学:Ⅰ组、Ⅱ组、Ⅲ组动物双后肢运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且压迫程度越重、压迫时间越长其恢复越差。结论:1.脊髓腹侧压迫损伤后各种症状与脊髓构筑变化存在着联系。2.脊髓压迫解除后其构筑及神经功能是可以恢复的,其恢复程度取决于对脊髓压迫的程度及时间。3.脊髓腹侧压迫损伤后NOS和c-FOS的表达与损伤部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