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催化转化机制的高性能金属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硫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理论能量密度,在近些年来被视为替代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一个候选项而备受关注。锂硫电池的主要不足之一是快速的容量衰减,这种衰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锂的扩散和迁移引起的。严重的多硫化锂扩散迁移会导致穿梭效应,使得锂硫电池失效。除此以外,锂硫电池工作时缓慢的多硫化锂转化动力学也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针对传统物理限域固硫策略中存在的对多硫化锂限域作用较弱、电池长循环性能较差等问题,我们采用化学催化转化和物理限域“双管齐下”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备多孔微-纳结构和多硫化锂催化转化活性的金属化合物电极材料,对其结构特征、物理化学性质及锂硫电池性能和相关构效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发展新型锂硫电池电极材料做出了一定贡献。主要结果如下:(1)空心结构金属氧化物纳米球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针对普通金属氧化物对多硫化锂限域能力不足、转化活性有限的问题,发展了一种普适性的方法来制备空心结构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球(如Co3O4、Mn2O3、Ni O)作为多硫化锂转化的催化剂,结合空心结构的物理限域作用和金属氧化物对多硫化锂的催化转化来提升其电极性能。这些催化剂运用在锂硫电池中时,表现出良好的倍率和循环性能。性能最好的S/C/Co3O4能稳定循环550次,衰减率仅为每循环0.066%,低于S/C/Mn2O3、S/C/Ni O和S/C(衰减率分别为每循环0.071%、0.109%和0.129%)。在3 C的高倍率下,S/C/Co3O4仍然具有428 m Ah g-1的高比容量,显著优于S/C(115 m Ah g-1)。其优异性能是由于独特的空心结构加上Co3O4对于多硫化锂转化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2)卵黄/壳(york/shell)结构金属硫化物@氮掺杂碳复合结构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为了解决空心结构金属氧化物体系中锂硫电池容量和倍率性能仍然不足的问题,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导电性更好的金属硫化物,制备了卵黄/壳结构的金属硫化物@氮杂碳(Mn S@N-C)作为锂硫电池的硫载体,由于Mn S和N-C的协同作用,Mn S@N-C对于多硫化锂有较好的吸附和催化转化性能。S/Mn S@N-C电极在0.1 C时的初始容量为1232 m Ah g-1。即使在3 C的高电流密度下,S/Mn S@N-C仍具有528 m Ah g-1的容量(S/N-C容量仅为161 m Ah g-1)。在0.5 C循环330圈后,S/Mn S@N-C电极的容量衰减为每循环0.09%,远低于S/N-C电极的衰减速率(每循环0.24%)。(3)新型钼基磷化物的结构调控及性能优化为了进一步提升多硫化锂催化转化的活性,我们从材料的导电性、粒度分布、分散性以及元素种类等角度进行了优化。一方面金属磷化物导电性优于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另一方面受自然界中生物钼酶具有较强的Mo-S键的启发,我们选用了磷化钼作为多硫化锂转化的催化剂,并提出了一种通过对Mo P进行Ru掺杂,诱导形成独特的Mo4P3相(Ru-Mo4P3)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Ru-Mo4P3晶粒尺寸为5 nm并均匀负载在空心碳球外表面(HCS-Ru-Mo4P3),对于多硫化锂转化体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使得锂硫电池具有高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在0.5 C和4 C的容量分别为1178 m Ah g-1和660 m Ah g-1。该倍率性能优于所有已报导的基于金属磷化物的锂硫电池性能。当硫负载量高达6.6 mg cm-2时,S/HCS-Ru-Mo4P3在50次循环后仍具有有5.6 m Ah cm-2的可逆面积比容量,仍然高于商业锂离子电池(4 m Ah cm-2)。其优异的性能是由于Ru-Mo4P3相对Mo P和Ru2P具有更高的多硫化锂催化转化活性以及特有的空心碳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对多硫化锂的电催化转化速率和捕获作用。(4)原子级分散的钼基材料的结构特性与机理研究为了改善Ru-Mo4P3体系中Mo原子利用率不足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具有原子级分散活性位点的Mo-N-C纳米片材料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用以催化多硫化锂的转化反应。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证实Mo原子与氮掺杂碳中的两个边缘处的N原子配位形成原子级分散的Mo-N2/C位点。由于其较高的本征活性加速了多硫化锂转化动力学并抑制穿梭效应,S/Mo-N-C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与S/N-C相比大大提高。S/Mo-N-C在5 C倍率下具有743.9 m Ah g-1的可逆容量,在2 C倍率下循环550次衰减仅为每循环0.018%。该稳定性优于大部分文献中已报道的结果。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Mo-N2/C位点可以降低Li2S成核过程(放电过程)中Li2S4-Li2S转化的活化能和Li2S的分解势垒(充电过程),从理论上解释了其催化多硫化锂转化的机制。
其他文献
新媒体背景下,东南亚华文媒体处于转型发展期,其发展面临着东南亚国家政府对新媒体的管制、新媒体相关技术力量薄弱及人才匮乏、华文媒体受众整体萎缩等困境,只有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媒体建设、以视频化表达重塑新闻传播形态、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协同转变以及转变媒体盈利模式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时,东南亚华文媒体的转型发展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华人圈,进入当地主流社会以及吸引新生华人受众。
在存量发展背景下,通过轨道交通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形成广泛共识。在剖析轨道交通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含义是构建以轨道为骨干的轨道城市空间形态,促进轨道交通以区域发展前景、城市空间形态、公共空间布局、其他交通方式的多维统一,需要从轨网规划、轨道近期建设规划到轨道实施落地的全链条规划设计体系支撑。以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实践为例,在区域协同方面,多前景分析园区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各国监管机构普遍缺乏对金融机构的有效处置机制,因而出现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后危机时代,在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的领导下,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各国监管机构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应对金融机构有效处置的相关议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本文总结、归纳了构建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相关的国际准则、改革进展和不足,提出构建我国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的相关建议,旨在为未来的金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建筑工程规模不断增长,塔吊作为建筑施工重要设备,保有量达近40万台。塔吊是建筑施工建造的生命线,然而塔吊事故频发。塔吊安全是一个复杂社会技术系统问题,研究塔吊事故致因机理、风险演化规律和安全监控方法对降低塔吊事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视角下塔吊事故致因机理和施工塔吊全过程风险演化规律;定义整体牢固性概念,研究施工塔吊结构安全监测方法;建立程序作业安全理论,
反铁磁体是相邻磁矩彼此抵消,整体展现为弱磁性的一类材料。Mn3Sn是一种六角晶格的非共线反铁磁体,同时也是一种拓扑外尔(Weyl)金属,本论文主要通过反常横向输运响应来研究其丰富的磁性和拓扑性质。在本论文的研究中,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生长了Mn3Sn单晶。首先,在通过固相反应法得到毫米尺寸的单晶后,对Mn3Sn的三种反常横向输运响应进行了同时探测,分别是反常霍尔效应、反常能斯特效应和反常里纪-勒杜克
生物体中的核酸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均具有高度有序、热力学稳定的螺旋结构,这与生命活动中的分子识别、催化以及基因的复制与转录息息相关。受到生命体螺旋结构的启发,化学家们近年来致力于设计合成各种人工折叠体。其中,芳香族人工折叠体不仅具有螺旋结构稳定、容易预测等优点,且其侧链、螺旋沟槽和空腔均可为小分子或离子提供结合位点,因此在折叠体化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
泛函微分代数方程是由泛函微分方程与代数方程耦合而成的一类复杂方程,也被称作泛函微分与泛函方程,在自动控制领域,也被称作时滞混合系统.中立型微分方程可视作为这类方程的特殊形式,且这类方程在物理学、模拟化学、电力和电路分析、多体动力学、生物医学、自动控制、材料学、金融学等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与不带延迟的微分代数方程相比,带延迟的微分代数方程往往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自然界客观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一般
现代工业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工作环境日趋极端,这对产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中,产品性能往往对不确定性较为敏感,故障概率因不确定性的存在而显著增大,甚至导致产品无法实现既定功能。可见,在初始设计阶段考虑不确定性影响,进行可靠性设计优化(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RBDO)对于科学地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耐久性等服役性能,减少产品运营和维护成本具有
低成本、高性能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的研发对于推动燃料电池发展至关重要。结合合金化、形貌以及结构调控等多重策略优化贵金属铂(Pt)、钯(Pd)纳米催化剂以提升其原子经济性、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之中,有序金属间化合物因晶体中原子长程规则排列展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结构稳定性,作为一类新型结构的催化剂受到广泛关注,但该类催化剂从材料制备、性能评价到机理分析方面还存在诸多问
固体氧化物电池(SOC)具有高效率、环保的优点,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转换技术,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两种工作模式。它可以将燃料(H2、CO、CH4等)的化学能在SOFC模式下转化为电能,也可以使用间歇性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在SOEC模式下电解H2O或CO2为H2或CO存储能量。具有快速氧还原反应(ORR)、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氧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