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存现句式的谓语动词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tng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现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句式,是表现事物的存在性为主体的语言形式。作为“存现”理念的最佳表现渠道,存现句的句法语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一方面,构成存现句式各段的成分有机地组合,体现了句式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句式在句法语义上的特点也制约影响了其中各部分成分的句法语义表现。  本文主要是从功能语法的角度考察了位于存现句式中段的动词句法、语义表现。主要内容为:(1)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存现句及存现句式中段动词的研究情况;(2)从范畴的典型理论和标记理论考察了存现句式的句法特点;(3)分析了存现句中动词的语义表现;对行为动词进入存现句式后动性降低作了认知解释;(4)集中讨论了存现句式中段动词的价分类,详细考察了各小类的语义特征及句法表现。文中的主要见解有:  第一,从范畴的典型理论和标记理论出发,认为存现句在句法上既不是典型的SVO句,在语义上也不是典型的“施-动-受”。它是非典型的SVO句,施受含义很弱,主宾对立也不明显,表达的是一种特殊的句式意义——存现。中段动词是造成这种句法特点的原因之一。  第二,我们对存现句式中段动词采用由动到静的逐次分类法,因为存现句式的中段动词呈现动静连续的状态,动态和静态之间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存在着中间状态。静态动词的特点在于语义上非活动性质,语法上一般不能带“着、了”等形态标记,主要有领属、判断类少数动词。大多数动词都是位于动态与静态之间,有的动词时间性强,动作性强,如动作动词;有的动作性弱,状态性强,如姿态、位置类动词。中段动词动性的不同,在句法、语义层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第三,受概念结构的合并和组合以及动词语义角色的凸显理论的启发,对行为动词进入存现句式后动性降低作了认知解释。大多数行为动词的概念结构里“动作”、“结果”、“方式”、“状态”等概念角色以不同的形式合并后显现为一个动词,同时这些概念角色又是可以分离的。当某些含有处所义的行为动词进入存现句式,凸显的不再是[+动作],而是[+状态]或[+结果],所以存现句式中的动词在语义上经历了动性弱化的过程。能否经历这样的动性弱化进入存现句关键在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结果是否着落于某个处所,即该词的子语类属性中是否有表示处所的语义成分。  第四,对于存现句中的动词的价分析,本文接受沈家煊先生关于句式配价的思想,认为与其说动词进入存现句式后实际价为二价,不如说存现句式是个二价句式,动词仍然保持原价,只是参与角色受句式的影响发生了改变。本文在对进入存现句式的动词价分类的基础上,依据语义特征分出次类,在详细描写的同时,力求对句法表现作出解释。  
其他文献
正篆之外更出重文,是《说文》中的条例。自顾野王以来,陆续有人发现《说文》某些正篆之间实际上也是一正一重关系。到了清代,王筠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一个条例——异部重文。本文就
王勃是初唐著名作家,学术界对这样一个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文人关注比较多,也出了很多的成果。本文试图打破传统,从王勃的漫游活动对他文学成就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本文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女性剧作家的创作为研究对象,以自我的书写为视阈,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创作特性进行归纳,找出她们创作的共同倾向,表征这一群体的创作在特定的“五四”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并于195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力求表现一种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硬汉子精神,并开创了一种简洁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