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三对角方程组的可扩展并行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是科学与工程计算的重要任务,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是偏微分方程离散格式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直接求解方法的可扩展并行算法及其应用,主要工作如下: 1.将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RCD(Recursive Doubling)方法,推广到了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得到BRCD(Block Recursive Doubling)方法。该方法将块LU分解的时序性较强的计算转化成矩阵的乘积计算,有利于设计并行算法;同时给出了块LU分解方法、BRCD方法和SBP(Sequential Block Prefix)方法的反向与双向计算公式,在计算中使用不同方向的计算公式可以减少计算量;给出了一个数值稳定的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快速BOER(Block Odd-Even Reduction)求解公式,提高了计算精度和速度; 2.对于Larfiba等提出的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重叠分割并行方法,一方面将它推广到了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该方法对于强块对角占优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有较高的并行效率;另一方面将它与非重叠分割并行方法的缩减方程组结合,提出了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有通信重叠分割并行方法,对于弱块对角占优的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该方法可以用少量通信代替过量的计算,保证了精度和计算效率; 3.对严格块对角占优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两类缩减方程组,提出了近似求解方法和相应的并行算法,该方法的通信次数是可调整的,可以通过它的调整来控制精度; 4.对严格块对角占优的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提出了多个可扩展的重叠与非重叠分割并行算法(统称PBDDA算法),其中基于块LU分解的算法统称PBDDA-LU算法、基于BOER的算法统称PBDDA-OE算法。给出了两种通信模式,其特点是:仅使用局部通信;通信复杂度可调整;每次通信都是具有一定间隔的相邻处理器之间的单向数据传递。给出了相对误差与三个可调整的指标k<,0>(通信复杂度指标)、q+?(子问题规模指标)和p(处理器数量即算法并行度指标)的关系。PBDDA-LU算法是对PDD方法的推广,在推广中使用了反向块LU分解,改进了回代方法,比直接使用PDD方法求解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减少了将近30%的计算量; 5.提出了一类Topelitz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PBDDA-OE算法公式;使用这个公式进行高维Poisson方程第一边值问题的数值求解;研究了PBDDA-OE算法的性能,提出了保证精度和并行效率的分治策略; 6.利用以上Topelitz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PBDDA-OE算法公式进行高维抛物型方程初始边值问题的数值求解,研究了PBDDA-OE算法的性能,提出了保证精度和并行效率的分治策略; 7.提出了另一类Topelitz块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PBDDA-OE算法公式;使用这个公式进行高维双曲型方程初始边值问题的数值求解;给出了控制精度与并行效率的分治策略。
其他文献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蜂窝夹层结构轻质高强、减震、抗冲击等诸多显著优势,使其越来越受设计者的关注。但是蜂窝夹层结构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会形成各类缺
该文系统的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光力学条纹自动检测技术的研究,回顾了检测技术的发展并阐述了位相检测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应用,指出相位测量技术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光学干
该文对现有的激光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将激光检测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相结合,组成多点快速非接触叶轮圆跳动检测系统.该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创新如下:1.综合应用光、电、
该文依托《浙江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建设中实验技术与方法改革的专题立项,进行了动力学实验仪器创新性研制和多媒体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在完成的多功能动力学
该文从实验和计算两方面研究了雷诺数对固定床面桥墩局部湍流流动中床面应力的影响,并对不同雷诺数下桥墩局部流动和桩群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该文对不同雷诺数下局部流
形状记忆合金(SMA)在结构振动控制方面应用广泛。目前,SMA是以各种形式复合到结构中。SMA的加入,使得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更加复杂。本文研究了SMA层合梁系统的动力学分岔行为,研究参
目的 探讨内窥镜辅助插管与透射光插管法两种直视下气管插管方法在大鼠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内窥镜辅助插管组(A组)和透射光插管组(B组),每组20只.比较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自重轻、刚度大、延性好,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抗侧力构件,它不仅克服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自重大,混凝土易开裂等缺点,而且克服了钢板剪力墙易失稳、防火性能差等
该文对汽车发动机曲轴进行了符合实际情况的三维建模,校核了曲轴在交变载荷下的 疲劳强度,并通过曲轴的疲劳试验对分析和计算的结果进行了验证.该文对发动机曲轴强度分析、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