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非编码RNA Snhg1在记忆CD8+T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传染性疾病始终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近年来,除了传统的传染性疾病,例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继续肆虐以外,一些新发传染病诸如非典型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正在全球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也相继出现,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便是接种疫苗。但目前许多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和新冠肺炎等仍缺乏有持久保护力的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疫苗研发工作仍任重道远。疫苗发挥保护性作用的原理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接触某一外源性抗原后会记住该抗原,当再次遭遇同一抗原时会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免疫记忆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可在体内维持很长时间,故而能提供长期、有效的保护。产生免疫记忆的基础是形成记忆细胞,如何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并长期维持是疫苗研发的核心科学问题。CD8+T细胞是机体控制病毒和胞内病原体感染最重要的细胞亚群。在急性病毒感染时,初始CD8+T细胞(naive CD8+T cells)在接触抗原后被激活并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的效应CD8+T细胞(effector CD8+T cells)。效应CD8+T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可通过分泌穿孔素(perforin)直接溶解受感染的细胞,或通过颗粒酶(granzyme)、FAS-FASL途径等介导靶细胞凋亡,从而有效杀伤受感染的细胞和清除病毒。当病原体被完全清除后,大部分效应T细胞会逐渐凋亡,但约有5-10%的细胞可继续存活,最终形成记忆CD8+T细胞(memory CD8+T cells)。记忆CD8+T细胞可在体内长期存留,并当再次遭受同一病原体感染时能产生更快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对于机体的长期保护十分重要。记忆CD8+T细胞的分化和命运受很多因素调控,目前发现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信号强弱、细胞表面分子标记表达情况、细胞内转录因子表达情况、表观遗传、细胞代谢状态以及微环境中细胞因子情况等许多因素都能影响记忆CD8+T细胞命运。但目前关于记忆CD8+T细胞分化和命运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转录水平,而关于长非编码RNA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尚未明确。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最初被认为是基因转录时产生的“噪音”而被人们忽视。然而,随着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lnc 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性。研究表明,lnc RNAs能够广泛地参与造血、神经系统发育、肿瘤、感染等各个生理或病理过程。在免疫系统中,lnc RNAs也被报道能够影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巨噬细胞(macrophage)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发育与功能。但目前关于lnc RNAs在CD8+T细胞中作用,特别是在急性病毒感染时CD8+T细胞免疫记忆形成与功能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结合国内外记忆CD8+T细胞及lnc RNAs的研究进展,我们推测lnc RNAs在记忆CD8+T细胞形成与功能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方法和结果:1.为探究lnc RNAs在记忆CD8+T细胞形成与功能中的作用及寻找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的lnc RNA,我们首先利用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Armstrong毒株建立急性病毒感染小鼠模型,随后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获得了初始、效应和记忆CD8+T细胞中lnc RNA的表达谱。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RT-q PCR验证等,我们鉴定得到可能影响记忆CD8+T细胞分化的lnc RNA Snhg1。接下来,我们利用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 RNA)敲减Snhg1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发现Snhg1敲减后记忆前体(memory precursor,MP)细胞和中央型记忆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TCM)的形成明显减少。2.Lcn RNAs通常需要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为探寻与Snhg1相互作用的靶标蛋白,我们进行了RNA pull down、质谱分析和RIP等实验,鉴定得到与Snhg1相互作用的囊泡运输蛋白Vps13D。进一步,通过使用sh RNA技术敲减Vps13D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我们发现Vps13D敲减后MP细胞及TCM细胞的形成也同样减少,表明Snhg1通过与Vps13D相互作用调控记忆CD8+T细胞的分化。3.为探寻Snhg1-Vps13D调控记忆CD8+T细胞分化的机制,我们首先进行RNA-seq测序并分析Snhg1和Vps13D敲减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发现Snhg1和Vps13D调控的基因主要与膜受体免疫过程有关。随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我们发现Snhg1或Vps13D敲减后膜IL-7Rα(CD127)的表达丰度明显下调。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和质谱分析等实验,我们发现Snhg1/Vps13D敲减后膜IL-7Rα表达丰度的下调是由于Snhg1/Vps13D影响了IL-7Rα从ER-Golgi向细胞膜的转运。最后,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流式细胞染色及TCF-1过表达实验等实验,我们证明Snhg1-Vps13D通过IL-7-IL-7R-STAT3-TCF-1轴来调控记忆CD8+T细胞的分化。结论:1.在急性病毒感染时,lnc RNA Snhg1促进病毒特异性记忆CD8+T细胞的分化;2.Snhg1通过与囊泡运输蛋白Vps13D相互作用来调控记忆CD8+T细胞的分化;3.Snhg1-Vps13D通过IL-7-IL-7R-STAT3-TCF-1轴来调控记忆CD8+T细胞的分化。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供应小肠和系膜的动脉血液急剧减少或引流静脉受阻,不能满足小肠生理代谢需求而引起小肠系膜缺血损伤,甚至缺血坏死。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AMI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在临床上成为急诊科、血管外科和放射科医师关注的热点。AMI属于急腹症范畴,腹部疼痛症状与体征不相对称,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会导致很高的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目前,世界范围内超过50%的人口感染了该病原菌。自从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发现H.pylori以来,随后的大量研究证明,H.pylori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Gastric cancer,GC
目前国内外对茶叶的品质评价基本采用人工评审的方式,在评价茶叶的色泽时,结果会存在一定的主观误差。为了保证评审时的统一标准,为茶叶色泽类型评定提供数字化依据,本文基于GA-BP算法对红茶的干茶、汤色、叶底色泽分类进行了研究。以高精度的色差仪的测试结果作为基础颜色数据来源,通过遗传算法(GA)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构建模型,探究红茶不同色泽类型的人工感官评价与L、a、b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次研究
针对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逆变器故障风险,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逆变器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对三相定子电流数据进行标幺化和单位电周期电流数据筛选处理,降低电机驱动系统变转矩、变转速工况对故障诊断效果的影响;然后,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发挥其提取故障特征和抗噪优势,实现逆变器故障诊断。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搭建了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模型,通过故障注入
研究背景和意义:足部溃疡创面经久不愈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容易罹患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这种以周围神经损害及缺血为特征的足部溃烂,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足。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中并发糖尿病足的患者比例从15%到20%不等,这其中大约20%的患者需要接受截肢治疗[1],而截肢对患者来说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糖尿病溃疡创面延迟愈合涉及多种复杂机制,目前关于糖尿病足部溃疡的病理
Th17细胞是一种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的亚群,表达细胞因子IL-17A,以及IL-17F、IL-26、IL-22、IL-21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尤其是IL-17A是Th17细胞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的基础。Th17细胞在多种炎症相关的疾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第一部分孕激素通过调控YAP表达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及心脏损伤修复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是冠心病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心肌细胞的大量丢失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实现对心肌梗死的彻底治疗,最根本的策略是应用有收缩能力的细胞来代替坏死的心肌,即通过心肌再生彻底治疗心肌梗死,恢复心功能。大量研究证据显示,心肌细胞增殖是心肌再生的主要来源,但哺乳动物在出生后
研究背景:高血压病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全球高血压病患已超11亿,国内高血压患者数量亦有近3亿,加之国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偏很低,我国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极为严峻[2]。因此,进一步阐明高血压的致病机制、寻求潜在有效治疗靶点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高血压已被证实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大量研究证实,孕期不良刺激与高血压发生发展亦存在重要联系。英国学者David
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影响全球3500万老年人健康。Aβ级联假说被认为是AD的核心病理机制。过去研究表明,Aβ在脑内过度产生和/或清除障碍间的失衡是AD发生的主要机制,且脑内产生Aβ可通过血脑屏障(BBB)进入体循环代谢。我们及同行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约有40%-60%脑内产生的Aβ是可以进入外周并被外周系统清除。但目前,
抑郁障碍是以抑郁心境和快感缺失为核心症状的高发功能致残性精神疾病,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负担疾病。伴有严重快感缺失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往往病程更长、自杀风险更高、社会功能缺损更严重。目前一线抗抑郁药物治疗快感缺失效果不佳,而阐明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是明确治疗靶点、提高治疗反应性的关键。关于快感缺失症状和抑郁症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取向:(1)特质取向;(2)状态取向。特质性快感缺失被视为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