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基因突变导致的肌肉原发性疾病,其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小儿时期最常见、最严重的一型,根据起病年龄、临床症状轻重、病情进展快慢等分为 Duchenne 及 Becker 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本研究主要对基因学确诊的67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学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精准诊断提供策略,同时为疾病早期进行DMD及BMD临床分型预判提供思路。方法(1)选取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西京医院、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并通过基因学确诊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67例男性患儿;(2)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包括运动功能、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血肌酐水平等;对患儿的DMD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基因型和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1.临床特点:全部67例患儿,平均年龄4.6±2.8岁,已出现运动功能异常的有55例(82.1%),无症状12例(17.9%),其中婴儿期无症状7例(10.4%);67名患儿均存在血清肌酸激酶的升高;共随访到18例患儿血清肌酐,其中有14例下降(12例有运动功能下降,2例婴儿期无症状),3例正常(其中2例非婴儿期无症状,1例已有运动功能异常),1例高于正常(非婴儿期无症状)。2.基因学特点:在67例患儿中,异常基因分布在2-62、64、74号外显子和1号内含子。外显子缺失及重复总共59例,占比88%,分布在2-62号外显子,检测到外显子缺失54例(占比80%);外显子重复5例(占比8%),分布在2-9号外显子;点突变8例(占比12%);67例患儿中44例患儿为框架外突变,17例为框架内突变,6例不能判断;外显子缺失的54例病例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是8-20和45-55外显子;8例点突变中3例突变位点分别为c.10395-1G>C、c.6581delA和c.5945delT未有文献报道。3.临床特点与基因学关系:有44例(66%)症状符合“开放阅读框架学说”,12例(18%)不符合,11例(16%)暂不能判断;CK均值在框架外突变组(18214±7294U/L)明显高于框架内突变组(5543±3327U/L),分别为CK正常上限83倍和25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阅读框破坏情况与肌酐水平关系:肌酐水平下降同时为框架外突变有12例(67%),肌酐水平正常或升高且为框架内突变4例(22%),肌酐水平下降同时为框架内突变2例(11%)。结论1)对于临床怀疑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患儿应优先选择基因学检测,考虑到本病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化,选择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二代测序技术、Sanger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漏诊;2)基因学检测和病理活检在本病的确诊上各有优劣;3)在本研究中发现c.10395-1G>C、c.6581delA和c.5945de1T三个新发突变位点,既往未有文献报道。4)已通过基因学明确诊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患儿,可根据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分型,对于暂不能分型的患儿,“阅读框”破坏情况、儿童期血清肌酸肌酶(18214±7294U/L vs 5543±3327U/L)及肌酐水平可辅助临床判断DMD和BMD以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