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对虾是一种大型的经济虾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海域及朝鲜半岛西海岸,同时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但是由于受到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工程建设等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虾野生资源已严重衰退。渔业资源增殖在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等方面的工作中是较为常用并有效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中国对虾的增殖和放流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放流标志的限制,对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一直缺少一种可以精确评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以分子标记为手段,探讨了一种中国对虾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新方法,即利用特定中国对虾家系个体掺入到放流群体中,形成“内标”,回捕后利用微卫星标记结合家系父母本识别“内标”个体,据其数量推算放流量,从而实现放流回捕率效果评估的目的。以期为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有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报道如下:微卫星分子标记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为共显性遗传标记,因此本文以自主开发的中国对虾微卫星序列中,筛选出多态性丰富的FCKR002、FCKR005、FCKR007、FCKR009和FCKR013位点,结合已公开的EN0033、RS0622和RS1101三个位点,按照其退火温度的不同,组成两组四重PCR反应体系,分别命名为高温组和低温组。组内引物分别标以6-FAM、VIC、NED和PET荧光标记,通过ABI3130基因分析仪自动检测个体的基因型。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两组微卫星四重PCR反应体系,通过检测发现该两组PCR反应体系均可以较好的扩增出微卫星位点遗传信息,可以精确的进行个体的基因分型。在随机抽取200个中国对虾个体中,利用优化后的两个四重PCR反应体系共8个微卫星位点,评估该两个体系用于个体/家系的识别能力。结果发现,随机抽取的中国对虾遗传多样性检测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在200个个体中共获得225个等位基因,平均28.13个,平均PIC值0.8939。在双亲基因型均未知、单亲已知和双亲已知这三种情况下,两组四重PCR反应体系结合使用的累积排除概率均达到99.99%以上水平,单独使用的累积排除概率也可以达到95%以上。在模拟放流的1786尾中国对虾中,使用低温组反应体系检测基因型,利用Cervus软件结合父母本信息,检测分子识别检测结果为191/300,三个家系的识别结果为35/100、64/100和92/100;结合物理VIE荧光标志佐证的识别检测结果为186/300,三个家系的识别结果为34/100、60/100和92/100。分子标记的检出率要大于物理标记的检出率,对此我们再利用高温组检测以增加其排除概率,结果发现并不能排除多检出的个体分属正确的各家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分子标志较物理标志的优越性。此外,本研究还对模拟放流中投放的个体和混合背景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上的分析以及“内标”个体在投放数量的比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标志个体掺入前后,一个世代上的期望杂合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进行增殖放流过程中,“内标”家系的选择是比较重要的,应选择与放流群体各种指标相近的个体作为“内标”家系,这样才能更精确的评估放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