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Flayiviridae hepacivirus),为颗粒状单正链RNA病毒。HCVHCV可以导致急性、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CV基因组全长约9600个核苷酸,结构为:5′非编码区(5′UTR)—结构蛋白(核心蛋白C—包膜蛋白E1、E2)—非结构蛋白(P7—NS2—NS3—NS4—NS5)—3′非编码区(3′ UTR)。HCV基因组仅含有一个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大约3010个氨基酸的多蛋白前体,前体蛋白在翻译同时或翻译后被宿主细胞及病毒自身编码的蛋白酶水解为C~NS5b的10种结构和非结构蛋白。HCV F蛋白是C基因+1移位后所形成新读框(alternative reading frame,ARF,C基因密码子第2位碱基为新读框密码子第1位碱基)编码的基因产物,作为新近鉴定出的HCV基因组编码产物,目前对F蛋白的生物学性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HCV F蛋白为捕获抗原,ELISA检测HCV感染者血清中抗体情况,了解F蛋白是否可以在感染者体内天然表达。结合HCV感染者临床资料,初步评价F蛋白与丙型肝炎的疾病相关性,以及在HC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及诱导保护性中和抗体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表达F蛋白的HepG2细胞中3种(抑)癌基因变化,借以判断F蛋白在HCV相关的HCC发生中的作用。 一、丙型肝炎患者中抗-F的血清抗体流行率 以HCV 1b亚型序列为模板,扩增氨基端部分缺失的HCV F基因读框(codon 75~codon 134)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含F基因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表达产物用Ni-NTA树脂纯化。以纯化蛋白作为捕获抗原,包被酶标平板,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IA)检测35份HCV感染者、8份非HCV感染肝病患者及10份健康人血清标本。以健康者血清OD450nm均值+0.1作为阳性判定值,分析HCV感染者血清抗—F阳性率,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F蛋白与HCV感染的疾病指标相关性。结果显示,在35份HC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抗—F的阳性率为43%(15/35),对照组(8份非HCV肝病患者及10份健康人)血清中抗—F无一例阳性,两组之间OD450nm均值和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