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从《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中选取18篇文章作为语料。分析了关于棱镜门计划涉及到的新闻语篇,力图挖掘出新闻报道的文本以及语篇策略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 本文以菲尔克劳福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为理论基础,从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文本分析层次是从及物性角度出发的。分析发现,言语过程和物质过程是《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关于斯诺登事件报道中使用最多的过程。在言语过程方面,尽管在报道中都体现了美国政府、总统、官员、中情局等各相关机构或个人的言语,但只有《中国日报》报道了与棱镜计划相关的一些科技和网路公司言语者的话语,而只有《华盛顿邮报》展现了斯诺登亲属和律师的话语,体现出两份报纸在消息来源选择上的差异。在物质过程方面,与信息监控和管理相关的法律作为行动者的物质过程只存在于《华盛顿邮报》,而与棱镜计划相关的一些科技和网路公司则是只有《中国日报》报道才关注的物质过程的行动者。这体现出两份报纸在关注事件上视角的差异。 在话语实践方面,论文发现棱镜计划的最初曝光是首先有斯诺登个人主动的因素。《华盛顿邮报》在棱镜计划曝光的过程中始终在保护斯诺登、揭露公众关心的事实和顾虑国家情报利益几方面平衡,他们的曝光时间配合了斯诺登的逃离计划,同时受到美国有关情报部门的压力,在是否报道棱镜计划上一度犹豫,最终有选择性地只曝光了他们认为会影响公众利益的计划内容。而《中国日报》在棱镜事件爆发初期由于只掌握间接的消息来源,在报道时间上相对晚一些,但在斯诺登滞留香港期间的报道,则更加积极主动。在社会语境层面,论文认为反恐怖主义、民主、怀疑中国、遏制中国崛起等社会语境影响了《华盛顿邮报》的关注重点,而反对美国的抹黑、揭露美国民主中的缺点成为影响《中国日报》报道的重要社会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