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盛顿邮报》与《中国日报》关于斯诺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从《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中选取18篇文章作为语料。分析了关于棱镜门计划涉及到的新闻语篇,力图挖掘出新闻报道的文本以及语篇策略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  本文以菲尔克劳福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为理论基础,从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文本分析层次是从及物性角度出发的。分析发现,言语过程和物质过程是《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关于斯诺登事件报道中使用最多的过程。在言语过程方面,尽管在报道中都体现了美国政府、总统、官员、中情局等各相关机构或个人的言语,但只有《中国日报》报道了与棱镜计划相关的一些科技和网路公司言语者的话语,而只有《华盛顿邮报》展现了斯诺登亲属和律师的话语,体现出两份报纸在消息来源选择上的差异。在物质过程方面,与信息监控和管理相关的法律作为行动者的物质过程只存在于《华盛顿邮报》,而与棱镜计划相关的一些科技和网路公司则是只有《中国日报》报道才关注的物质过程的行动者。这体现出两份报纸在关注事件上视角的差异。  在话语实践方面,论文发现棱镜计划的最初曝光是首先有斯诺登个人主动的因素。《华盛顿邮报》在棱镜计划曝光的过程中始终在保护斯诺登、揭露公众关心的事实和顾虑国家情报利益几方面平衡,他们的曝光时间配合了斯诺登的逃离计划,同时受到美国有关情报部门的压力,在是否报道棱镜计划上一度犹豫,最终有选择性地只曝光了他们认为会影响公众利益的计划内容。而《中国日报》在棱镜事件爆发初期由于只掌握间接的消息来源,在报道时间上相对晚一些,但在斯诺登滞留香港期间的报道,则更加积极主动。在社会语境层面,论文认为反恐怖主义、民主、怀疑中国、遏制中国崛起等社会语境影响了《华盛顿邮报》的关注重点,而反对美国的抹黑、揭露美国民主中的缺点成为影响《中国日报》报道的重要社会语境。
其他文献
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异化问题成了国内译界的热门话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归化异化研究已不再停留在翻译内部的语言、文体风格等的转换和再现这种带有规定和指导
本文的目的是对汉英购物网站上的抱怨语及答语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采用以网络数据构建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分别在京东及美国亚马逊网站上进行了中文及英文数据的收集。每种语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幕下,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品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商品不仅对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塑造国家的
近年来,隐喻不仅在语言学界,而且在认知科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关隐喻研究的论文及著作不断涌现,各种新的观点和理论层出不穷。 本文比较了目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