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流动的个人信息之保护与利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分类规制探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rn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以来,中国开始了数字化改革进程,公民的个人信息被各行各业采集与利用,在各个领域大量流通。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该法案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的集中性法案,因此社会各界对于该法案的颁布均予以高度关注,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即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处理部分。随着全球化及全球贸易链的发展,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频繁,数据量也都更加庞大。世界范围内,对跨境流动的个人信息的规制问题内部逐渐发展了“保护”与“利用”的价值取舍之矛盾:自由灵活的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有利于跨国企业盈利、国际文化交流,而对其的严加保护与审核则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与社会公共安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中国对于个人信息跨境流动作出了怎样的立场选择?采取了怎样的立法方式?该方式如何帮助平衡保护与利用之矛盾?”,此研究问题便亟待探索与解答。这不光关系到个人、企业与国家的三重利益,也就个人信息流动处理规制问题在世界舞台上提供和展现了中国态度。本文旨在分三步回答上述研究问题。首先,本文期望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总则部分个人信息基本定义相关内容的解读,洞察其整体立法基调与价值取向选择;其次,本文期望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章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相关处理条款中“分类规制”方式的解读,分析该法案如何将其价值取向选择渗透到了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处理规制的具体条款当中,以怎样的立法方式达到了其立法目的;最后,本文期望回顾对前两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条款的解读,对今后的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处理规制献言献策,使对保护和利用的平衡更加完善、系统。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言,该章主要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列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文献成果和研究空白,以及搭建了论文结构。其中,文献梳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针对中国对于个人信息跨境流动领域的立法、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处理规制的国家或地区差异,以及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相关条款中分类规制的运用。本研究在第三部分发现了研究空白所在。第二章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总则中对个人信息的基本定义和原则为重点研究样本,分析其作为最新颁布的、最权威的中国个人信息处理的法律依托针对个人信息处理规制问题与《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已经颁布的多部国内法及网信办的相关规定相比所作出的改动(包括对“个人信息”的定义、个人信息收集原则、数据传输及使用的相关规定等),从而放眼全局,探寻中国语境中随着时代和国情发展对于个人信息处理规制的立法总基调和价值取向选择。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研究重点,该章从“分类规制”的视角解读了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处理相关条款中不同的分类标准(含个人信息接收主体、个人信息提供主体、个人信息内容领域、个人信息数量规模及例外条款等),探寻了分类规制方法在此处运用所体现的逻辑原理与价值判断,以及这为调和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处理规制中“数据主权”与“数据流动”之矛盾带来了怎样的平衡方法。第四章为建议,该章节将第二章、第三章的分析结果进行梳理,从分类规制的具体化与开放化角度对我国未来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建设提出建议,使其更加完备、系统。第五章为结论,该章对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上述研究概览,本文旨在解读中国目前最全面和权威的个人信息相关法案,洞察背后立法理念,为跨境流动的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之平衡提供新的思路,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处理规制的建设与完善建言献策。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至关重要。要想更好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而做好翻译工作则是重中之重。博物馆作为展示一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在国际传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博物馆翻译的研究,使其更好地满足现阶段对外传播工作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关于博物馆翻译的研究都十分有限。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博物馆展厅内的文
学位
本文选取中国古代诗歌的源流鼻祖《诗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自建小型双语平行语料库与英诗可比语料库,从词汇、句法、音韵、篇章四个层面比较了许渊冲、汪榕培(与任秀桦)、詹宁斯、理雅各四个译本在翻译风格上呈现出的具体差异以及四译本中简化与显化共性的存在情况。同时,我们还结合数据结果,按文本近似度对各译本进行了大致分类。研究发现:(1)译者风格方面。四位译者在各个层面均展现出
学位
明晰化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翻译现象。明晰化的概念首次由维内和达贝尔内在1958年提出,指将原文中模糊隐晦的信息以更清晰的方式在译文中表示出来的翻译现象。明晰化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能使原文隐含的信息显化于译文中,意思更明确,逻辑更清楚。本研究试图采用明晰化策略探讨科普文本的翻译。科普类流行文本旨在向大众传达科学的信息和观点,属于典型的信息类文本,翻译时最重要的就是准确清楚地再现原文的信息。本研究
学位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元素有助于营造氛围、刻画形象、突显风格,其翻译值得探讨。国内外翻译研究中,西方的文学方言翻译研究理论视角趋向多元化,开始结合文体学等展开研究。国内的文学方言研究也逐渐兴起,但较少研究英语文学中苏格兰方言的汉译,苏格兰方言汉译也缺乏系统性策略,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尚待充分关注。本报告以2020年布克奖作品《舒吉·贝恩》英译汉为例。原著含有大量苏格兰方言表达,苏格兰方言语音、语法、语用特
学位
口译是一项高度依赖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及执行功能的高难度语言转换任务。译员短时记忆及工作记忆方面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期的相关研究结果仍待整合;译员执行功能方面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译员优势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短时记忆广度(由数字广度、字母广度等任务测量)、工作记忆广度(由阅读广度、听力广度等任务测量)和执行功能(由n-back任务、ANT任务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前人关于译员工作记忆表
学位
本文基于诺兰·麦卡蒂(Nolan McCarty)著作《两级分化的美国:意识形态与贫富差距共舞》(Polarized America:The Dance of Ideology and Unequal Riches)的英汉翻译实践,在“丰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本书中政治术语的翻译策略。作为一本政治学著作,《两级分化的美国:意识形态与贫富差距共舞》中出现了大量政治术语,包括:政治人物、政策、社会
学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聋人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2054万人。聋人使用的自然手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手部表达和非手控特征(NMMs)。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手语是“手部的语言”,忽视了除手部以外的非手控特征的重要作用。过往的研究文献表明,非手控特征的缺位会使聋人群体难以理解美国手语和英国手语的翻译内容。然而,极少数学者对非手控特征在中国手语和中国手语翻译中的影响进行研究。因此,本实证研究测试了非手控特征的缺位是
学位
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前,译文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对译本风格研究关注较少。后来,描写译学的出现奠定了翻译学描述性研究的基础;语料库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语料库语言学的诞生。语料库手段使得译者风格研究更为多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入手,对译文的整体特征或具体特点进行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译本风格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不过,关于《中庸》的译者风格研究还并未有人涉足。作为四书之一,《中庸》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华,
学位
学位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口译实践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采用,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是技术、设备和环境等不稳定、不可预测的因素常常会影响译员的口译效果,甚至跨文化交流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释意理论提出的意义单位概念以及Mária Gósy提出的9种口译非流利现象探究2个研究问题:(1)远程视频会议口译工作方式和现场口译工作方式在口译准确性和流利性方面有哪些不同?(2)远程视频口译工作方式和现场口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