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诗歌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全面梳理、品读、诠释了美国非裔桂冠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歌,总结了她独特的诗学理念和书写策略。本文通过对达夫在30余年创作生涯中创作的全部诗作的梳理和分析,发现达夫的诗歌形成了三个主题鲜明的诗歌群,即成长主题诗歌群、空间主题诗歌群和历史主题诗歌群。成长主题诗歌群以自传性素材为基础,探索了美国黑人女性在身体、精神、艺术上的成长和升华;空间主题诗歌群以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意象为基点,探究了家园空间、漫游空间、时空连续体和诗学空间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知识分子的族群身份、文化身份和艺术身份形成的意义和影响;历史主题诗歌群从黑人家族和黑人民族两个层面,以黑人从奴役走向自由的历史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线索,探究了黑人家族史、黑人奴隶史、黑人解放史和黑人世界史。尽管成长主题诗歌群、空间主题诗歌群和历史主题诗歌群关注点不尽相同,却有着诸多内在关联性,它们分别代表了达夫对自我身份、种族身份和文化身份形成过程的思考,从这一角度来说,此三个诗歌群不但具有内在关联性和统一性,而且体现了身份建构的动态性。首先,从自我建构的角度来说,成长主题诗歌群关注的是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身体、精神和艺术成长,阐释的是“我”和“我们”是谁的问题;空间主题诗歌群关注的是黑人个人和族群成长的物质、精神和艺术空间维度,阐释的是“我”和“我们”来自哪里的问题;历史主题诗歌群关注的是黑人家族和黑人族群成长的时间维度,阐释的是“我”和“我们”在历史的流变中的成长轨迹。其次,从诗学建构的角度来说,此三个诗歌群分别对应的是达夫独特的后黑人艺术运动时期的非裔女性诗学观、空间诗学观和历史诗学观,而此三种诗学观共同构成了达夫多维度、多层次的诗学理念和诗歌创作策略。再次,从族群建构的角度来讲,此三个诗歌群分别建构了美国黑人的主体性、黑人族群的流散性和世界性。可见,达夫诗歌的三个诗歌群充分体现了“主题和谐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使得达夫数量庞大的诗歌作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另一首包罗万象的“诗歌”。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前言”简要介绍了桂冠诗人丽塔·达夫的创作经历以及她在美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其中特别关注了达夫的欧洲求学经历、西方文化和文学对她的文学谱系的影响。此外,该部分系统梳理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国内外的达夫研究成果,历史发展与现状,从而明确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向。另外,该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第一章“从青春到母爱:达夫诗歌成长主题研究”集中探讨了达夫成长主题诗歌群、达夫的女性成长观以及女性成长书写策略。达夫的成长诗歌散落在从出版于1980年的第一部诗集《街角的黄房子》到2004年的《美国狐步》等六部诗集之中。这个数量庞大的成长诗歌群勾勒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从青春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的成长历程。然而,达夫的成长诗歌群并非只是对黑人女性成长的线性梳理,而是从黑人女性身体成长、黑人女性知识分子精神成长和黑人女性艺术家的艺术成长等三个层面对当代黑人女性身份意识的完整诠释。从这一角度来看,达夫关注的黑人女性成长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更是文学隐喻性的。尤其是以母女关系和父女关系为焦点的黑人女性成长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诠释的是身为黑人女诗人的达夫对待西方文学传统和非裔文学传统扬弃的态度。第二章“从家园到世界:达夫诗歌空间主题研究”勾勒的不仅是达夫诗歌的空间主题嬗变的轨迹,更是她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自我建构方式的转变轨迹,同时也是她的诗学观念的发展轨迹。达夫的空间主题诗歌按照空间关注点的不同分为家园空间诗歌群、漫游空间诗歌群、时空一体的博物馆诗歌群和空间诗学诗歌群。这四个诗歌群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达夫的家园观、世界观、时空观和诗学观。达夫的家园诗歌群以其丰富的家宅意象,赋予了家宅各个空间维度以独特的文化含义。厨房、门廊、后院等看似平凡的家宅空间在达夫的诗性呈现中都与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生命息息相关,更与黑人家庭的命运形成了富有历史维度的关联。达夫的漫游空间诗歌群与家园诗歌群是相辅相成的。急于离开家宅的黑人女性终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旅行之路,也开启了达夫的旅行诗歌的书写。时空一体的博物馆诗歌群主要集中于达夫诗集《博物馆》。这部诗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都集中体现了博物馆这个特定空间的时空一体性和文化呈现的品性。通过“博物馆”这一文化隐喻,达夫把一个时空一体的特定空间转变成为一个文本空间、一个叙事空间和一个文化空间。空间诗学诗歌群集中表达了作为诗歌评论家的达夫的空间诗学观。达夫秉承了狄金森的“诗歌之屋”的空间诗学想象,结合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念,提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空间诗学观念:“幽灵之城”和“一个游动的x-标记-点”。这两个概念分别确立了达夫的空间诗学观和诗人的观察点。达夫以丰富的,多层次的空间主题和空间意象,不但创造了一个黑人女性的生存空间,还解决了黑人诗人的生存空间,可谓一箭双雕。第三章“从家族史到世界史:达夫诗歌历史主题研究”探索了达夫历史主题诗、她独特的历史观和历史诗学建构策略。达夫的历史主题诗歌按照所关注侧重点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大致分为四大诗歌群,即黑人家族史诗歌群、黑人奴隶史诗歌群、黑人解放史诗歌群和黑人世界史诗歌群。此四大诗歌群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达夫对黑人的族群身份、黑人的文化身份、黑人的政治身份和黑人的历史身份的独特认识。达夫的黑人家族史诗歌群以达夫的祖父母在黑人移民大潮中的经历为素材,以多重叙事声音构筑了三重对话:黑人夫妻对话、黑人两代人对话和黑人家族史和美国历史之间的对话。这三个层面的对话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一个中产阶级黑人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更在与历史大事件的观照中,阐释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人与族群之间休戚与共的联系。达夫的黑人奴隶史诗歌群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那段尽管遥远,却以最惨烈的方式影响了黑人族群命运的历史。黑人奴隶史是美国非裔族群历史上留白最多的历史时段,也是被美国官方历史扭曲最严重的历史时段,而这些遗憾却恰恰成为达夫发挥诗性想象的最好空间。达夫再次发挥了多重叙事声音的魔力,让黑人奴隶的自白声音以“我”、“我+我”和“我们”的多重方式书写了一段“有生命”、“有态度”、“有故事”的黑人奴隶史。达夫的黑人解放史诗歌群主要聚焦于一个女人、一个时刻和一个事件:“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拒绝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白人,并由此点燃了黑人民权运动的熊熊烈火。这组诗歌围绕着罗莎和这场对黑人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运动,再次探测到了“历史的下面”,发掘出关于罗莎拒绝让座的动机、罗莎在这场运动中若隐若现的位置、罗莎背后的“男人们”和“女人们”等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达夫的黑人世界史诗歌群集中体现在诗集《穆提拉克奏鸣曲》中。这部叙事诗集以生活在19世纪的黑人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的经历为基础,关注了黑人的世界经历和世界主义者的文化身份起源问题。“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明确结论,即达夫的三个诗歌群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系、和谐性和统一性,并探讨了隐藏在主题关联性背后的杂糅性文化策略和对话性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