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应用差异展示技术对小麦G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3在小孢子发育单核期的幼穗及叶中相关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并利用银染-非变性PAGE检测的AP-PCR和AFLP技术在Rf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和它的轮回亲本及供体亲本间寻找Rf3的分子标记,针对Rf3基因已定位于拟斯卑尔脱小麦的1B染色体情况,利用在麦上建立的植物单染色体显微分离及其DNA的LA-PCR扩增技术,对这条1B染色体进行了显微分离和DNA扩增。结果如下:一、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小麦G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基因Rf3在小孢子单核期幼穗及叶中的相关基因分析显示:存在与育性恢复相关表达的基因,而且这样的基因在无育性恢复基因Rf3的品系中也存在;二、利用银染-非变性PAGE检测的AP-PCR和单酶切单引物的AFLP体系在小麦近等基因系与其轮回亲本、供体亲本间寻找小麦G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3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可以在多态性较差的材料体系中发现差异片段,并找到了在含Rf3基因的供体亲本、近等基因系和轮回亲本与近等基因系的杂交种中存在的,在没有Rf3基因的轮回亲本中不存在的片段。另外对以前的RAPD中发现的与Rf3相关两个差异片段进行了重新检验,在利用重新合成的引物进行扩增中,只确定了一个引物的差异片段。这表明了RAPD技术的不稳定性。三、首先利用黑麦中有随体的1R染色体进行了单染色体显微分离及其DNA扩增工作,通过分子杂交验证分离到的染色体DNA扩增产物与1R染色体DNA同源,在此基础上分离了含有小麦G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3的染色体-拟斯卑尔脱小麦的1B染色体,通过LA-PCR方法对分离到的染色体DNA进行了扩增。分子杂交证实这些DNA与拟斯卑尔脱小麦DNA同源,而且与1B具随体特征一致,在扩增产物中也发现了rDNA序列。四、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轮回杂交后代中供体DNA存留情况和近等基因系在分子标记研究中应用方式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