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本研究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01月到2017年12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确诊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患者7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将病例原始图像调出,传到与之配套的GE AW4.5三维重建工作站,并运用Add/Sub软件进行后处理。所有CT原始图像资料均由1名医师对其进行后处理,然后对原始及后处理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1名主任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对结果进行审核与校正,意见不一致时进行协商讨论得出结果。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各类病变特点及细节进行记录。最后运用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本实验共有7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在70例患者中,其中年龄最大者90岁,最小者34岁,平均年龄为59.28±11.41岁。 (1)主动脉夹层42例(Stanford A型13例,B型29例);主动脉壁间血肿19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6例,不稳定性主动脉瘤3例。 (2)主动脉夹层共42例。全部病例均显示真假双腔、及内膜片,29(69.0%)例撕裂口显示清晰,5例可疑显示,8例未见明确显示。26(61.9%)例真假腔呈平行走形,16(38.1%)例假腔呈螺旋形包绕真腔。所有病例真腔内未见附壁血栓。17例病例假腔中见附壁血栓, 且多位于假腔近端。19(45.2%)例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受累:头臂干受累3例,左颈总动脉受累2例,左锁骨下动脉受累6例,腹腔干动脉受累1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2例,肾动脉受累4例,髂总动脉受累15例。主动脉管腔最大直径分别为53.62±12.85mm(A型),47.63±15.21mm(B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假腔与真腔管径之比分别为0.62±0.98mm(A型),1.18±0.37mm(B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共19例,其中A型5例(26.3%),B型14例(73.7%)。16例(84.2%)血肿呈星月形增厚,3例(15.8%)呈环形增厚。IMH中的合并PAU有9例(47.4%),共显示26处溃疡。血肿厚度分别为13.27±3.61mm(A型),12.63±3.53mm(B型),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受累管腔直径分别为54.57±4.39mm(A型),46.82±4.06mm(B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单纯性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共6例,3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共10处溃疡,其中1处发生在升主动脉处,其余9处均发生在主动脉弓降部。合并在主动脉夹层中的PAU为2例,显示5处溃疡;合并在IMH中的PAU为9例,显示26处溃疡。复合性PAU是指合并在AD、IMH中的PAU,其中3处发生在升主动脉处,其余28处均发生在主动脉弓降部。单纯性和复合性PAU溃疡发生部位,最终P值>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各类病变特点,达到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定性、定量诊断的目的; (2)急性主动脉夹层中,A型和B型中主动脉最大管径、假腔与真腔管径之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主动脉最大管径A型较B型大; (3)主动脉壁间血肿,A型和B型中受累管腔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受累管径A型较B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