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p73、p15在大肠正常粘膜-腺瘤-癌序列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p73、p15在大肠粘膜癌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大肠肿瘤的早期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收集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06年12月~2008年1月存档蜡块50例。其中大肠腺瘤组10例,大肠癌组30例;同时在大肠腺瘤组或大肠癌组中随机取距病变组织5cm以上的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共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73、p15在不同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样本率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及精确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p73在正常大肠粘膜-癌序列中的表达率呈逐步递增趋势,大肠正常粘膜阳性表达率10﹪(1?10),大肠腺瘤阳性表达率60﹪(6?10),大肠癌阳性表达率73.3﹪(22?30)。p73蛋白在大肠癌组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粘膜组(精确概率法,P=0.001),与大肠腺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X2=0.635,P=0.426)。p73在大肠腺瘤组中的表达率与正常粘膜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 =5.495,P=0.01)。p73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关系(P >0.05);与不同侵袭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有关(P <0.05)。其中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阳性表达率的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的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P15在正常大肠粘膜-癌序列中的表达率呈逐步递减趋势,阳性率分别为90﹪(9?10)、70﹪(7?10)、33.3﹪(10?30)。p15在大肠癌组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 p15在大肠腺瘤组中的表达率与正常粘膜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精确概率法,P =0.582)。p15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关系(P >0.05)。其中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阳性表达率的比较(P <0.05),差异有显著性;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的比较(P >0.05),差异无显著性;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的比较(P >0.05),差异无显著性。(3)p73与p15在大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30例结直肠癌中,p73、p1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同为阳性的有6例,占20.0﹪;p73、p15表达共同阴性的有4例,占13.3﹪;p73阴性而p15阳性的有4例,占13.3﹪;p73阳性而p15阴性的有16例,占53.3﹪。统计结果表明,p73、p1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r=-0.253, P >0.01)。结论:(1)p73在大肠正常粘膜-腺瘤-癌组织中阳性率逐渐降低,p73蛋白在大肠癌组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73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不同侵袭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有关。检测p73的表达可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新的靶点,可作为大肠癌侵袭性判别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2)p15在正常大肠粘膜-腺瘤-癌序列中的表达率呈逐步递减趋势,p15在大肠癌组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15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所以可以认为p15失表达为结直肠肿瘤发生的中晚期事件,提示p15基因的失活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3)p73、p1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说明p73不像p15是抑癌基因的“完全卫士”,二者在结直肠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并不相同。P15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结肠癌中p73基因及其产物具有促进肿瘤生长,而不是抑制肿瘤的作用,该基因的确切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