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喀斯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普定后寨河流域为例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e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是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度量。它是涉及社会、资源和环境系统的一个指标,用来反映水资源系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是水资源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领域中则是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的基本依据。因此,通过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系统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认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更好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大多是针对非喀斯特流域,对喀斯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特别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典型喀斯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初探研究。 本文运用水资源科学的基本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MicrosoftExcel)、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系统论的支持,在对典型喀斯特流域—后寨河流域水资源供、需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密切值法对后寨河流域现状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区分级评价;再用多目标分析的系统优化原理对后寨河流域现状和未来年份在现状条件下及理论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估算与评价,旨在为当地水资源部门及其他喀斯特流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出建议。 全文处绪论外,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主要从概念和模型两个方面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并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特性、影响因素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后寨河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本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接着对流域内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和当地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状况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流域供需水状况进行了分析预测,最后对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现状做了简单分析。 第三部分:喀斯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方法,并构建了喀斯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四部分:喀斯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实证研究。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密切值法对后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区分级的定性评价。得出结论如下:流域内三个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承载力差异特别大,Ⅲ区远远大于Ⅰ区和Ⅱ区,要采取适当的水资源调配与调度措施,使水资源在流域内均衡分配;流域整体上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相当规模,但只要在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当地水资源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承载潜力。 然后选用理论和技术都比较成熟的多目标分析方法,(定量地)计算出流域现状和理论提条件下,不同水平年、不同可供水方案、不同生活标准在现状及未来十几年内喀斯特水资源承载力的状况。得出结论:现状供水条件下,现状年(2006年)及预测年(2014、2022、203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均较低,均达不到温饱型、总体小康型、全面小康型、初步富裕型发展规划的用水水平,现状供水条件下喀斯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严重阻碍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理论条件下,流域内的天然水资源在保证不挤占生态用水的前提下,生态建设中和生态恢复后两种不同需水量情况下,理论上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实际天然水资源量对预测的四种生活标准承载能力都很大,均处于缺载状态,喀斯特水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承载潜力是非常大的。 第五部分:提出喀斯特流域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
其他文献
高中生已经具备足够的单词量,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懂得放手,只需讲解重点、难点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学
目的 探究同伴教育对初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感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3-7月在该院产科建卡且孕28周的100名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对照组实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水体环境污染源按其发生类型分为点源、非点源。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非点源污染对于整个水体环境污染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由非点源所引起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属翼手目(Chiroptera)蹄蝠科(Hipposideridae)蹄蝠属(Hipposideros),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3)、IUCN/SSC
本溪市是辽宁省的重工业和人口密集区,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近十年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物直接或间接的进入土壤和河流排入,由此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