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R7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作用及仙连颗粒干预的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s)Toll样受体7(TLR7)mRNA的表达水平,探索其在ITP发病、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导师十余年临床经验所总结之仙连颗粒方剂进行治疗,探讨仙连颗粒对ITP的临床疗效及对TRL7表达的调节情况。   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初治ITP患者48例。将48例按随机、对照的分配原则,随机分入治疗组与标准对照组,治疗组25例,口服强的松片(1mg/kg/d,分早、晚两次口服)、及仙连颗粒(中药小包装[999牌],购自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口服);对照组23例,口服强的松片(用法用量同前),及安慰剂(糊精);待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减量,每周减5mg。口服两个月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作疗效判定。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显效、良效、进步、无效的情况和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外周血象、骨髓象的改善情况以及激素用量变化。同时选取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RT-PCR方法对入组前正常对照组,治疗组、标准对照组治疗前后 PBMCs 中所表达的 TLR7mRNA 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①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7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这种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与ITP的发病机制有关。②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标准对照组 TLR7 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治疗组下调幅度明显高于标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仙连颗粒在一定程度上能下调 TLR7 的表达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用强的松。③两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显效率明显高于标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骨髓象中颗粒巨、产板巨细胞的改善方面与标准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④两个疗程后治疗组强的松用量较前明显减少(P<0.01),且明显低于标准对照组(P<0.05)。⑤两个疗程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治疗组较标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⑥治疗组三种中医证型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其中血热妄行证、阴虚血热证差异明显(P<0.01),气虚不摄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证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血热妄行证改善最明显,阴虚血热证其次,气虚不摄证最差(P<0.01)。⑦两个疗程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4%(P<0.01)。   结论:①仙连颗粒组能够明显改善 ITP 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巨核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提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在上述作用方面均优于单用强的松组。   ②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7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ITP的发病机制可能与TLR7的高表达有关。仙连颗粒可能通过降低 ITP患者 TLR7的表达水平,干预自身免疫反应,调节机体正常的免疫耐受,从而达到升高血小板的作用。   ③仙连颗粒联合强的松治疗ITP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总有效率可达到 84.0%,明显优于单用强的松组。同时,仙连颗粒联合强的松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强的松组,说明仙连颗粒副作用较小,用药安全,且能减轻强的松的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而目前治疗AMI的公认最有效措施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但研究发现,随着血流灌注的恢复,
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评价天舒胶囊用于不同辩证分型偏头痛患者的有效性。通过进行彩色经颅多普勒的检测分析,探讨天舒胶囊对偏
  目的:本文分析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努力的方向及方法。通过导师辨治胸痹心悸的医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数据的功能,分析本病发病及病机特点、治
  目的:探讨益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CKD3~4期)气阴两虚证的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观察来客观评价益肾泄浊法改善慢性肾衰的临床症状及各项临床指标,延缓疾病进展的有效性。  
目的:通过观察穴位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探讨穴位电针对缓解TKA术
目的:鉴于当前中医男科病名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诸如男科疾病的命名存在多病一名、一病多名、病名笼统含糊等,我们尝试对其进行初步的归纳规范;详细阐释肝、肾的生理特点与生理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腹部实施透灸操作技术,观察患者组和正常组对艾灸温度的敏感程度有无差异,进一步深入研究透灸法各透灸时程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温度控制与机体效应的关系,为